高校图书馆劳动实践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与技能培养
樊晓印
南昌航空大学图书馆 江西南昌 330063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为劳动教育提供了理想场景,实际运行中仍存在劳动岗位功能单一、学生认同度不高、过程指导缺失等问题,因此亟需探索在图书馆劳动实践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与归属感,依托岗位任务推进技能培养,实现“做中学、做中成长”。
1 高校图书馆劳动实践教学的特征与育人价值
高校图书馆劳动实践教学具有明显的场域特殊性与教育复合性,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与信息资源聚集场所,承担着知识服务与文献保障功能,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空间,图书馆的劳动岗位多以“服务性”“管理性”“支持性”为主,涵盖图书整理、信息检索辅助、阅览秩序维护、借还服务协助、书目数据录入等环节,这些工作虽然技术门槛不高,但贯穿了对信息组织、服务意识、沟通能力与责任担当的综合要求,在劳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规范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和服务社会的价值观。图书馆劳动教学的最大特征在于“真实场景 + 低干预度 + 长期陪伴式”的育人模式,学生在相对自由、温和的劳动环境中能够获得直接的技能训练,在与馆员、读者的交互中逐步建立起认同感与归属感,图书馆劳动具有更强的持续性和现实关联性,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完成从被动执行者到主动服务者的身份转变,通过岗位认领、轮岗协作和反馈评估等机制,图书馆劳动实践也为高校育人体系提供了可观察、可量化、可激励的操作路径,体现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养培养之间的深度融合。
2 推动“人文关怀+技能培养”一体化的教学优化策略
2.1 明确劳动岗位分级与成长导向,匹配学生发展阶段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劳动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应根据学生的年级层次、能力水平与发展需求,建立科学的劳动岗位分级体系,明确相应的成长导向,实现“适岗适人”与“按阶成长”的双重育人目标。
第一,建立“初级—进阶—提升”式岗位梯度结构,匹配学生能力水平。岗位安排上应设置基础性、支持性和管理性多个等级,初级岗位可面向低年级学生,主要涵盖书籍整理、馆藏定位、阅览座位引导等操作流程较简单的事务,帮助学生了解图书馆运作机制,培养基础劳动规范;中级岗位可开放给具备一定图情经验的学生,如参与图书借还服务、资料录入、活动协助等任务,侧重提升沟通协调与信息处理能力;高级岗位则可选拔高年级学生或优秀劳动者担任,参与阅览室管理、志愿者指导、用户问询等工作,逐步引导其向“学生馆员”角色过渡,形成职业素养与责任意识。
第二,设立岗位成长路径与反馈激励机制,强化劳动导向性。岗位分级不应只是层级划分,更应建立明确的成长通道,配合劳动档案记录、能力评价反馈与阶段性激励制度,通过“任务完成记录+馆员评价+自我反思”构建岗位成长档案,作为评优评先、推荐实习的重要依据;设置“劳动时长累计+能力表现考核”双维晋升机制,使学生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与发展。
2.2 构建“馆员导师制”,加强日常引导与情感支持
图书馆劳动实践教学中引入“馆员导师制”,由专业馆员担任学生劳动过程中的引导者、陪伴者和支持者,注重心理支持与人文关怀的落实,建立“教、管、育”三位一体的引导体系。
第一,确立“一对一”或“多对一”指导机制,实现持续性陪伴育人。根据图书馆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情况可将学生分配给对应责任馆员,形成固定的指导关系,初期以“一对一”模式为主,便于馆员深入了解学生性格特征、能力基础与情绪状态,制定个性化指导策略,当参与人数较多时可采用“多对一”模式,馆员定期组织小组交流、阶段汇报与问题讨论,形成稳定的人际联系网络。
第二,强化馆员的人文引导能力,构建情感支持与价值认同双通道。加强馆员培训,提升其在沟通表达、心理支持、价值引导等方面的育人素养,例如组织“高校劳动育人专题研讨”“学生心理应对技巧”等培训课程,帮助馆员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与劳动中的心理需求,鼓励导师通过分享自身工作经验、职业成长故事,激发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同感与对服务岗位的敬重感,实际操作中馆员可通过“晨间沟通”“劳动日志点评”“暖心便签提醒”等形式,建立温暖而稳定的互动机制实现技能指导与情感滋养的有机结合。
2.3 设计任务驱动型项目劳动,融入实用技能训练目标
引入任务驱动机制能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自主性,有效促进多项实用技能的系统训练与综合运用,实现劳动育人与专业发展、职业素养之间的有机衔接。
第一,以“真实任务+阶段目标”为导向,设置项目型劳动模块。将原本零散的劳动任务进行系统整合,设定起点—过程—成果三个阶段,形成任务型劳动项目,如将“图书上架整理”设为基础项目,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完成指定书库区域的分类整理、编号核对与标签维护,在过程中提交“整理优化建议”;再如将“信息服务协助”设为进阶项目,要求学生协助读者检索文献、引导使用电子资源、记录用户常见问题,最终形成“服务改进手册”。
第二,嵌入信息素养、沟通表达等关键能力目标,强化“以劳育能”实效。每个劳动项目设计中应有意识地融合图书馆特有的技能训练目标,形成知识—能力—态度协同发展的训练体系,如在“期刊整理与数据录入”任务中嵌入规范化数据处理、Excel 表格操作与文件归档能力的要求,“图书荐购调查”任务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用户访谈与简报表达能力,借还书咨询、入馆引导、资源导航等常见场景可设计“模拟接待”“问题应对演练”等服务训练模块,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临场表达水平。
结束语
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指导,图书馆劳动实践成为一种以“服务实践 + 文化浸润”为载体的人文育人过程,图书馆劳动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服务意识,为高校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劳动教育体系提供了新路径,推动各高校图书馆在制度建设、资源投入与评价机制上持续发力,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长效目标。
参考文献
[1]孟玉梅,李永涛.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以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教育,2024,(21):66-69+74.
[2]李霞.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4,41(05):77-81+96.DOI:10.19488/j.cnki.45-1378/g4.2024.05.007.
[3]张帅.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劳动课程实践探索[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20,41(03):63-67.
作者简介:樊晓印,女,1974 年5 月,馆员,本科生(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