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与实施路径

作者

刘鑫妍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青口中心小学350119

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路径。文章首先分析了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指出其对学生全面发展、审美情趣培养以及人格塑造的积极作用。接着,文章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氛围以及教师角色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最后,提出了实施情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渗透策略

引言

情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提高人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其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情感色彩浓厚,为情感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情感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一、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为学生的多元成长搭建起坚实桥梁。于认知层面,情感教育恰似一把灵动钥匙,开启学生求知的大门。当学生怀揣积极情感投身语文学习,内在学习动力被深度激发,主动参与课堂互动,思维活跃度大幅提升。阅读时,这份情感助力他们敏锐洞察文字背后深意,深入解析文章结构,明晰写作技巧,逐步拓展知识视野,完善知识架构,稳步提升认知能力。

在情感维度,小学语文丰富的教材内容成为情感体验的源泉。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深挖文本情感内涵,与作者达成心灵共鸣。在接触亲情、友情、爱国情等多元情感主题课文过程中,学生情感世界得以丰富,情感感知愈发敏锐。这不仅加深对他人情感的理解,更在日常生活中促进沟通交流,培育同理心与关爱品质,塑造积极健康的情感人格。

谈及意志培养,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学习中,学生难免遭遇复杂修辞手法、长篇文言文等难题。在充满情感关怀的教学氛围里,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促使学生从课文汲取精神力量,激发内心勇气与决心。面对学习困境,学生凭借这份情感支持,秉持坚韧不拔态度,不轻易言弃,逐步铸就强大意志力,在未来挑战中坚定信念,实现认知、情感、意志协同发展,全方位提升综合素质。

(二)培养审美情趣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培育学生审美情趣、提升艺术鉴赏能力的关键要素。语文教材宛如一座美学宝库,从优美文字表述、独特文章结构,到生动人物刻画、奇妙情节设置,尽显独特魅力,为学生发现美创造广阔空间。学生研读课文时,能逐步领悟文字、意境、人性等多元美学形式,开启发现美的视角,提升对生活美好事物的敏感度。

感受美是审美情趣培养的核心环节。教学中,教师凭借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式,助力学生体悟课文美学内涵。诗歌教学里,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尽显诗歌韵律之美,对诗词意象的细腻解读,构建出诗意意境,让学生沉浸于语言文字营造的艺术美感中。散文教学时,教师对优美语句的精妙赏析,使学生领略语言表达的精妙,提升对语言美的感受力。

语文教学还为学生创造美提供平台。写作教学中,学生运用语文知识与审美感知,借丰富词汇、多样修辞,将内心对美的理解化为文字,描绘美好画面、讲述动人故事,充分释放想象力与创造力。语文实践活动,如手抄报制作、文学作品改编,从设计排版到内容创作,学生融入对美的理解与创造,进一步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全方位培养审美情趣,为学生精神世界注入美学内涵。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犹如一座蕴含丰富情感的宝藏。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从英勇无畏的英雄人物到善良质朴的平凡角色,都承载着多样情感。教师可引导学生剖析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变化,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时,深入分析雨来面对敌人时的勇敢表现,从他机智应对的话语与果断行动中,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与勇敢的情感。对于故事情节,无论是充满温情的家庭故事,还是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都隐藏着情感线索。教学中,梳理故事发展脉络,如在《将相和》里,从蔺相如和廉颇的矛盾冲突到最终和解,引导学生理解宽容、顾全大局等情感。语言文字本身更是情感的载体,诗词中凝练优美的语句,散文里细腻生动的描写,都传递着作者的情感。教师通过对字词的解读、语句的赏析,让学生感受语言蕴含的情感温度,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精妙,展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与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体验、理解并学会表达情感。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情感共鸣

情境教学法能为学生构建沉浸式的情感体验环境。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音乐渲染、语言描绘等手段,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如在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播放小兴安岭四季美景的视频,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深切感受大自然的壮美。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亲身融入故事角色,在演绎中体会角色情感。在《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中,学生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通过模仿它们的语气、动作,理解谦虚与傲慢的情感差异。讨论交流法促进学生思想碰撞,分享情感感悟。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后,组织学生讨论父亲坚持寻找儿子的信念与儿子在困境中的坚强,激发学生对亲情与坚韧精神的共鸣,在交流中深化情感体验,同时也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三)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营造民主课堂氛围,教师尊重每位学生观点,耐心倾听并给予鼓励回应,是情感教育有效开展的基础。当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个观点提出独特见解时,教师给予肯定并引导大家进一步探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课堂布置温馨舒适,在教室墙壁张贴学生的优秀书法、绘画作品,悬挂激励性的名言警句,摆放几盆绿植,营造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诗歌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故事接龙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毫无顾虑地表达内心的情感,无论是对课文的感悟,还是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能自由抒发。长此以往,学生的情感体验愈发深刻持久,对情感的感知与表达能力也不断提升。

(四)发挥教师的情感引领作用

教师在情感教育中担当着引路人的重要角色。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每一堂课,讲课时声音洪亮、富有感染力,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强化情感传递。在讲解《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通过激昂的语调、坚定的神情,将五壮士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深受感染。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面对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给予鼓励与帮助,用实际行动诠释关爱与负责。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展现出真诚、友善的品质,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情感示范下,逐步培养出积极乐观、勇敢担当的情感品质,提升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

结语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发挥自身的情感引领作用。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情感需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情感教育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娟.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5,(04):27-29.

[2]张颖.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4,(49):35-38.

[3]马小霞.情感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证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2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