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实施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探究模式初探
蔡纯丽
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第一中学 5244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推进的形势之下,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积极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方式,重视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的运用,点燃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合作探究这一教学策略不仅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更要灵活设计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间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在探索中激发兴趣,在互动中深化理解,有效提升了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率,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主要围绕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开展合作探究模式的策略展开分析与探讨,以供专业人士进行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探究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之下,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要重视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活动,通过鼓励学生在小组与团队中进行合作,以此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点燃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并提高了学生知识获取的能力,推进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如何将合作探究模式灵活地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质量与效率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要重点思考与探讨的课题。
一、科学设定合作探究目标
合作探究目标的合理性设定是初中数学课堂构建合作探究模式的前提和基础,明确的目标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导向,也是学生有序推进合作学习的方向和指明灯,对于学生动力的激发以及探究欲望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让合作学习更加高效高质;同样合理的目标也可以作为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监控学习过程,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实践中设置合作探究目标需要保证其和课程标准相匹配,且具有可操作性,又能在应用过程中充分达到合作目的。比如说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课程中,对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定为:组织学生在小组实验活动中采取观察、比较、测量、拼接的方式,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促进学生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能力、分析问能力、探究精神的成长,能理解数学证明的逻辑性;而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则是要求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性质,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包括SSS、SSA、SAS、AAS,促进学生几何图形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步增长。既符合教学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目标,促进了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探究模式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
二、构建分工协作的小组合作模式
教师要想推动合作探究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有效开展,应当从学生的特点与学习需要出发,构建分工协作的小组合作模式,通过明确小组成员的各自职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合作探究活动中,并将每个学生的特长与优势发挥出来。比如,在学习“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四到五名学生组成,保证各个小组成员性格特点、数学能力和学习风格的不同,对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其中组长负责整个小组讨论活动的组织和推进、协调成员工作、保证活动顺利进行;操作员负责按照小组讨论的方案完成操作过程,通过裁剪平行四边形纸片,将其进行简单的拼接和对折等途径获取其性质;分析员则负责对测得的平行四边形边长、角的度数等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有关联或是否符合前述猜想,并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分析观点和思路,促进整体结论的完善;汇报员则负责完成小组合作探究后对本小组探究成果的汇报工作,主要包括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还有最终的结论、新的想法等。分工明确的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对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2]。
三、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
在初中初学教学课堂中,要想推动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教师要重视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围绕着教学内容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主动探讨活动,并强化学生在小组内的交流与讨论[3]。比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性质”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的问题,“怎样运用直角三角形来解决实际问题,诸如测量一栋建筑的具体高度”,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热烈的讨论活动,根据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制定出不同的测量方案,并运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知识进行有效计算。在小组讨论活动中,每一个小组成员所担任的角色不同,如发言人、记录员以及计算员等,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够参与到讨论活动中去。在结束了小组讨论活动之后,每个小组要向班级汇报自己的方案,而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提问与讨论。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更实现对学生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通过制定完善的反馈机制,以便于学生认识到自己具体的学习情况,并在合作探究中不断优化与改进。因此,教师应当定期地评价小组的讨论与成果,并提供学生有效的反馈。比如,在完成了某次小组探合作探究活动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反馈问卷,内容主要涵盖了个人在小组中的具体贡献、小组合作最终效果以及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小组评比活动,并设置最佳合作小组、最具创意解决方案等奖项,这样激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不断地追求进步。在结束了评比活动之后,教师应当对每个小组的优点以及不足进行总结,从而让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启发,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4]。
结语:综合上文所述可以知道,合作探究这一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应用,强化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应当在合作探究活动中重视对多元化教学策略的运用,促进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与进步,通过对合作探究具体实施方法的不断地改进与优化,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次双.小组合作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实施[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1):119+121.
[2]陈锋,薛莺.初中数学课堂实施合作交流的有效方略[J].中国数学教育,2017,(19):12-15+23.
[3]陈宝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J].吉林教育,2017,(09):109.
[4]张娟.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构建[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15):43.
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2024年中小学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探究的低效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为2024LJYB02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