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对居民养老储备的激励效应分析

作者

李海波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陕西者西安市区 71200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口占比持续上升,传统养老保障体系面临巨大挑战。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逐渐下降,难以充分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范围有限,多数劳动者难以从中受益。在此背景下,个人养老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障的重要形式,其发展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引导居民参与个人养老金计划、增加养老储备的关键手段,自实施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合理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能够降低居民参与个人养老金的成本,提高养老储备的收益,从而激励居民积极参与,缓解未来养老压力。然而,当前我国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在实际运行中,是否真正发挥了对居民养老储备的激励作用,不同收入群体对政策的响应程度如何,影响政策激励效应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均有待深入研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优化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1 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与居民养老储备概述

1.1 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个人养老金制度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的核心构成,它是由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与基本养老保险的强制性、普惠性不同,个人养老金强调个人的养老责任,通过个人自主缴费、市场化投资运营,实现养老储备的积累与增值。自 2022 年我国开始开展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以来,截至 2024 年底,试点范围已扩大至全国 36 个先行城市(地区),参与人数突破 4000 万人,制度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在资金筹集方面,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每年缴纳上限为 12000 元,并可根据自身经济状况灵活调整缴费金额。在投资运营环节,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资金可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实现多元化投资。然而,当前个人养老金制度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居民参与率偏低、投资产品同质化严重、税收优惠力度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1.2 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内容与实施方式

我国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采用“EET”模式,即缴费环节、投资环节免税,领取环节征税。具体而言,在缴费环节,参加人每年缴纳的 12000 元个人养老金,可在综合所得或经营所得中据实扣除,降低当期个人所得税税负;在投资环节,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内的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实现投资收益的免税增长;在领取环节,个人领取的个人养老金,不并入综合所得,单独按照 3% 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主要依托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和商业银行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参加人通过信息平台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用于登记和管理个人身份信息、缴费信息、投资信息等;在商业银行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用于缴费、购买产品、归集收益等。税务部门通过与信息平台、商业银行的数据共享,实现税收优惠政策的精准实施和管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居民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申请流程不熟悉,存在申报操作困难等问题,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1.3 居民养老储备的现状与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居民养老储备需求日益迫切。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 18.70% ,预计到2035 年,这一比例将超过 30% ,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持续下降,从2002 年的 72.9% 降至 2023 年的 43% 左右,难以满足居民退休后的生活需求。

从居民养老储备现状来看,家庭储蓄仍是主要的养老储备方式,占比超过 60% ,但储蓄资金缺乏长期规划,难以抵御通货膨胀和长寿风险。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市场化养老储备方式占比较低,分别仅为 12% 和 8% 。此外,不同收入群体在养老储备能力和需求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收入群体有较强的养老储备意愿和能力,但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中低收入群体面临收入不稳定、生活压力大等问题,养老储备能力不足。随着居民对养老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对多元化、专业化养老储备方式的需求愈发强烈,个人养老金制度有望成为居民养老储备的重要补充。

1.4 税收优惠政策影响居民养老储备的理论机制

税收优惠政策对居民养老储备的影响主要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行为经济学理论和税收激励理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居民会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合理安排消费和储蓄,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税收优惠政策通过降低个人养老金的缴费成本和投资成本,增加了居民未来的养老收入预期,促使居民在工作期间增加养老储备,平滑生命周期内的消费。

行为经济学理论认为,居民的决策行为受到心理因素和认知偏差的影响。税收优惠政策作为一种正向激励,能够改变居民对个人养老金的认知和态度,降低其参与成本和风险感知,从而提高居民参与个人养老金计划的积极性。税收激励理论则指出,税收政策通过改变经济主体的成本-收益结构,引导其行为选择。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减少居民的税收负担,提高养老储备的税后收益率,激励居民增加养老储备,优化个人养老资产配置。同时,税收优惠政策还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向居民传递政府对养老保障的重视和支持,进一步增强居民的养老储备意识。

2 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对居民养老储备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

2.1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对居民养老储备的激励效应。研究设计遵循科学性、严谨性原则,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选取数据。宏观层面,收集国家统计局、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发布的相关数据,包括全国及各地区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税收政策等数据,用于分析政策实施的宏观环境和总体效应。微观层面,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和中国养老金融调查(CRFS)数据,获取居民个人特征、收入水平、养老储备行为、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认知等信息,以探究不同群体对政策的响应差异。

为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和筛选,剔除缺失值和异常值,并对相关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同时,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控制个体异质性和时间固定效应,以准确评估税收优惠政策对居民养老储备的影响。

2.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本研究构建如下动态面板模型:Yit=αYi,t−1+βXit+γZit+μi+εit

其中,Yit 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居民 i 在第 t 期的养老储备水平,采用居民个人养老金账户缴费金额、养老资产占家庭总资产比重等指标衡量;Yi,t−1 为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用于控制居民养老储备行为的惯性;Xit 为核心解释变量,即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虚拟变量,参与个人养老金计划并享受税收优惠的居民取值为 1,否则为 0;Zit 为控制变量,包括居民个人特征变量(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特征变量(家庭收入、金融资产、负债水平)、地区经济特征变量(地区 GDP 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 μi 为个体固定效应,反映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异质性;εit 为随机误差项。在变量选取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性、可测性原则,确保变量能够准确反映研究主题。同时,对部分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以消除异方差影响,提高模型估计的准确性。

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实证结果显示,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对居民养老储备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效应。具体而言,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居民,其个人养老金账户缴费金额平均提高 23% ,养老资产占家庭总资产比重上升 15‰ 。从收入群体来看,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收入群体的激励效应更为显著,高收入群体在政策实施后,个人养老金缴费金额增长幅度达到 35% ,而中低收入群体的增长幅度仅为 12% 。这可能是由于高收入群体边际税率较高,税收优惠带来的实际收益更大,且其具有更强的投资能力和养老储备意识。

从地区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居民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响应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居民金融素养较高,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接受度和参与度也相对较高。此外,研究还发现,居民的受教育程度、金融资产水平与养老储备呈显著正相关,而年龄与养老储备存在倒 U 型关系,在 45-55 岁阶段,居民的养老储备意愿和能力最强。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对居民养老储备激励效应的研究,明确了当前政策在提升居民养老储备方面虽有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不同收入群体对政策的响应差异明显,中低收入群体参与积极性不足;居民金融素养、养老观念等因素制约了政策激励作用的发挥。为提升政策激励效应,需从优化税收优惠模式入手,根据不同收入群体特点制定差异化政策,增强政策公平性与针对性;大力加强金融教育,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普及金融知识与投资理念,提高居民金融素养与投资能力;同时,借助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方式,培育居民养老意识,转变养老观念与消费习惯,引导居民合理规划养老储备;完善政策宣传与信息披露机制,利用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及时、准确发布政策信息,提高政策知晓度。通过以上措施协同推进,有望充分发挥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对居民养老储备的激励作用,完善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升居民养老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珍,张昭.中国养老金体系的未来发展:基于国际经验的思考[J].保险研究,2023(5):3-16.

[2]何平,孙永勇.中国养老金制度发展报告 2024[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