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探索

作者

高斌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辽宁大连 1161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与特点,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路径,包括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等方面,为高职教育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产教融合;双师型师资;课程体系

引言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应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立足于发展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职业教育政策支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

1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与特点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提出的一种新型生产力形式,它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以及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新质生产力中,知识、信息和技术成为生产的主要驱动力,这与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生产模式有很大不同。新质生产力强调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新质生产力具有创新驱动、信息化、高效和绿色环保等显著特点,符合当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与传统的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驱动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知识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不断革新,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生产和管理水平,这使得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成为现代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2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探索

2.1增设新兴产业相关课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

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不断优化和更新课程体系,增设与新兴产业相关的课程。例如,物联网、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通过增设这些新兴产业的相关课程,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同时,课程内容要与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应加强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确保课程的设置和内容能够反映产业的最新动态与实际需求。此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项目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将有助于培养出更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才,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2.2引进具有新兴产业背景的教师,强化“双师型”师资

“双师型”师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强调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引进具有新兴产业背景的教师,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通过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专家、工程师等参与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实践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技术。同时,现有教师也需要通过培训、企业挂职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产业实践能力,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建立教师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和技术实践,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此外,院校应注重“双师型”教师的考核与激励,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参与产业实践,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通过“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与强化,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最新的产业技术与实践,培养其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构建“教学-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体系,通过引导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和科研活动,不断增强其科研创新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推动“双师型”师资在产业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2.3建设集教学、研发、生产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基地

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建设集教学、研发、生产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基地,高职院校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参与到实际的生产和研发中去。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产业链和生产流程的整体认知。此外,产教融合基地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惠互利,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建设产教融合基地需要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企业可以提供设备、技术支持和项目资源,而学校则负责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在基地的运行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研发项目,了解从设计、制造到市场推广的全过程,增强他们对行业的理解与适应能力。产教融合基地还应注重与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合作,通过引入政策支持和行业资源,进一步提升基地的功能和影响力,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同时,产教融合基地应积极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形成企业、学校和政府多方合作的创新生态体系,以此提升基地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中的核心竞争力,使学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积累经验,从而为企业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增设新兴产业相关课程、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建设产教融合基地,高职教育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高等职业教育还需继续深化改革,紧跟产业发展步伐,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助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艳,朱璋龙.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匹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省域差异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31):15-21.

[2]喻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职业教育何以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