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现状及解决方法探究
金垠伶
延吉市实验中学133000
引言
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提升学生的个人基本素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学校喜欢采取单一化的劳动教学方法,导致综合实践教学存在较大的空白,学生无法在具体的体验中感受到劳动的难能可贵,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融入多层次的体验式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展开知识学习,进而达到实际的教学目标。
一、开展主题班会,培养劳动观念
初中劳动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是基础性教学内容,主题班会是进行思想渗透教学的重要场所,一些学校将劳动技术教学的任务分配给班主任,班主任通过每周主题班会融入基础的劳动教学内容,意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1]。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针对学生的近期表现所开展的公共教学活动,能结合具体的学习与生活中的表现,培养学生形成正向的观念。例如:在主题班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时节,如每年的春耕和秋收时节,农村的农田中都可以看到农民忙碌的身影,班主任可以在次师开展“粮食从哪来”的主题班会,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所见所闻展开叙述,带领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业的发展史,以及农业劳作的辛苦。学校也要配合班主任的教学工作,在校园食堂投放“节约粮食宣传片”、融入“光盘行动”计划,推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
二、丰富教学资源,落实劳动实践
劳动技能是初中劳动技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活动要联合起各方的教学监督,带领学生投入到不同的教学环境中,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强思考、手脑并用。但在劳动技术教育实际发展中,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不完善都是明显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劳动教学课堂。因此,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广大教师要立足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共同发力,通过与家长一起制定培养方案,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合力作用,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我国是农业大国,教师在科学、道德与法治等教学课堂,也可以组织室外教学课堂,带领学生共同到农耕田地里去走一走、看一看粮食的生长,介绍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过程和技术,学习简单的农业生产知识。与此同时,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养成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布置给学生一些明确的教学任务,并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完成各项实践活动,从实际的劳动中学有所得。在面对城市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一周浇花或家庭值日的活动,或是公园自主捡拾垃圾的公益活动,让学生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参与劳动实践,并在家长的监督与指导下高效完成劳动实践。
三、根据生活实践,形成劳动习惯
“生活即教育 " 理念与劳动教学实践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培养出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但在初中教学中,一些学校和家庭忽略了学生的劳动教育,导致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制约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2]。因此,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明确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的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渗透与融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创建出可操作性强、课堂氛围良好的劳动教学课程,促使学生能在劳动课堂切实学有所得。这里的劳动课程指的是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设置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去主动进行探究,并在长期的锻炼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例如,学校大扫除、家庭烹饪、仪容仪表检查都能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注意整洁、保持卫生的好习惯。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有意义的主题教学活动,通过开展“垃圾分类知多少”主题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举手抢答将各类垃圾进行合理的划分,促使学生在丰富的课堂学习中明确各项垃圾分类的准则,培养学生成为知文明、积极实践的城市公民。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劳动教育教学正在积极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体验生活的重要途径,还是培养学生劳动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初中劳动教育教学中,广大教师要了解当前劳动技术教育的现状,融入丰富多彩的劳动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过程,了解劳动意义,掌握劳动技能,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其劳动素养和品质。
参考文献
[1] 郝建峰. 初中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现状及解决方法探究[J]. 今天,2023(18):0273-0274.
[2] 马伟 . 初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J]. 前卫 ,2023 (9):0216-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