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翻译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作者

於慧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武昌首义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4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翻译作为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翻译教育作为培养翻译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对于满足社会对翻译服务的需求、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翻译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翻译教育也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发展模式。深入研究翻译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对于优化翻译教育体系、提高翻译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翻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状

(一)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市场需求旺盛

近年来,中国翻译行业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2023 年,中国翻译企业总产值达到 686.4 亿元,同比增长 5.6% 。从地域分布来看,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是翻译企业的主要聚集地,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对翻译服务的需求较大。从业务领域来看,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和政府外事交往成为翻译业务量前三的领域。

在全球范围内,翻译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约达 693 亿美元。亚洲和大洋洲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增强,中国头部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成效显著,在国际翻译市场上的份额逐渐增加。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翻译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除了传统的文学、法律、商务等领域外,科技、医疗、教育等新兴领域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1]。例如,在科技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大量的科技文献、技术报告等需要进行翻译,以便于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医疗领域,跨国医疗合作、国际医疗会议等活动的增多,对医疗翻译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二)人才供需矛盾突出,高质量人才稀缺

尽管国内翻译从业人员总数众多,但职业翻译和专业翻译人才相对匮乏。据统计,国内翻译从业人员总数达 642 万(含专职 95 万、兼职547 万),但职业翻译仅约 4 万人,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更少。中译外高端人才缺口高达 90% 以上,复语型、区域语言(如西班牙语、日语等)及专业领域(法律、科技)人才需求迫切。

在薪资方面,翻译专业毕业生平均月薪约 4196 元,但随着经验的积累,薪资水平会显著提升。这一现象反映出翻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一方面,普通翻译岗位的竞争激烈,薪资水平相对较低;另一方面,高端翻译人才供不应求,薪资待遇优厚。造成这种人才供需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翻译专业教育体系在培养高端翻译人才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市场对高端翻译人才的需求;二是翻译行业的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从事翻译工作;三是社会对翻译职业的认可度相对较低,翻译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有限,也影响了人才的流入。

(三)技术驱动行业变革,人机协同成主流

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翻译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2023 年,涉及“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业务的企业增至 839 家, 80% 以上企业积极探索大模型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翻译效率,降低了成本,使得翻译服务更加便捷和高效。例如,一些在线翻译平台利用机器翻译技术,能够快速为用户提供翻译结果,满足了用户对即时翻译的需求。

同时,翻译技术教学普及率也在提升, 70% 的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然而,在实践中,人工校对与专业领域翻译仍不可替代。机器翻译虽然能够快速生成译文,但在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文化内涵的传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文学翻译中,机器翻译难以准确把握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无法传达出原作的韵味和情感。因此,未来的翻译工作将更多地依赖于人机协作的模式,充分发挥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的优势,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性。

(四)学术研究聚焦实践与理论结合

2023 年,国家社科基金翻译研究项目达 101 项,重点方向包括翻译与国际传播、翻译史研究等。学术论文数量稳步增长,但核心期刊中技术应用类研究占比不足,实践与理论的衔接仍需加强。

目前,翻译学术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脱节,一些研究成果难以直接应用于翻译实践,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对新兴技术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未能充分发挥技术对翻译教育的推动作用。为了加强翻译学术研究与实践的结合,需要加强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开展翻译研究项目,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同时,要鼓励学者关注翻译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为翻译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五)教育体系完善,职业认证规范

目前,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翻译专业或相关课程,形成了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完整教育体系[2]。这些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翻译技巧,为行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例如,一些高校的翻译专业设置了英语语言、跨文化交际、人文素养以及商务的复合型课程体系,涵盖了综合英语、英语写作、英汉笔译、汉英笔译、联络口译、交替口译、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经贸翻译、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概论、中国文化概况与翻译等核心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翻译职业化素养。

为了提高翻译行业的整体水平,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翻译职业认证制度。通过考试获得认证的翻译人员通常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更容易获得客户的信任和认可。职业认证制度的建立,不仅规范了翻译市场,提高了翻译服务的质量,也为翻译人员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促进了翻译人员的职业发展。

(六)行业协作加强,专业化发展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变革,翻译行业内部的协作不断加强。翻译公司、自由译者、学术机构等纷纷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和创新。例如,一些翻译公司与高校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优秀的翻译人才;学术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翻译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翻译需求的多样化,翻译行业将更加注重专业领域的发展。例如,医学翻译、法律翻译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将更加受到市场的青睐。这些专业领域的翻译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翻译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翻译教育也需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强专业领域翻译人才的培养,满足市场对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

三、未来趋势

(一)技术融合创新

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进一步渗透翻译流程,大模型技术或成为主流工具。机器翻译在标准化文本(如技术文档)中的应用将扩大,而人工翻译将更聚焦于创意、文化适配及高精度领域(如法律合同)。

例如,在科技领域的技术文档翻译中,机器翻译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大量标准化文本的翻译工作,提高翻译效率;而在文学翻译、法律合同翻译等领域,人工翻译可以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对文化背景的理解能力,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文化内涵的传达。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翻译工具也将不断创新和完善,为翻译人员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翻译支持。

(二)专业细分与国际化需求凸显

随着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加速,法律、商务、医疗等垂直领域的翻译需求激增,对专业术语准确性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要求更高。同时,中国翻译企业将更多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为了满足不同领域和国际市场的需求,翻译教育将更加注重专业细分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高校将开设更多专业领域的翻译课程,如医学翻译、法律翻译、金融翻译等,培养学生的专业翻译能力。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翻译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3]。

(三)复合型人才成为核心竞争力

未来翻译人才需兼具语言能力、技术素养(如 CAT 工具操作)和行业知识(如金融、工程),复语能力(如“英语+小语种”)和跨文化管理能力也将成为重要筛选标准。

例如,在金融领域的翻译工作中,翻译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还需要了解金融行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流程,能够准确翻译金融术语和文件。同时,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工具的操作技能,可以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此外,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翻译人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管理能力,能够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问题。因此,翻译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论

翻译教育在当前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翻译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翻译教育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调整和完善自身的发展模式。

目前,翻译教育在行业规模、人才供需、技术革新、学术研究及国际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技术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学术研究与实践脱节等。未来,翻译教育将朝着技术融合创新、专业细分与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驱动、学术与实践深度融合、政策支持与行业规范化以及教育生态多元化等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和平.翻译教育的拓展与未来[J].中华译学,2024,(02):169-181.

[2]陶友兰.新时代翻译人才培养融合体系探索——以复旦大学为例[J].中华译学, 2024,(01):177-191.

[3]任文.跨学科翻译教育的模式创新:背景、理念与实施[J].中国外语,2024,21(05): 75-83.DOI:10.13564/j.cnki.issn.1672-9382.2024.05.013.

作者信息:於慧,女(1980.3--)汉族,籍贯湖北黄石,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政策,翻译,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

课题:2024 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生态学视角的武昌首义学院英语智慧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