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指向幼儿科学素养的深度学习表现性评价行动研究

作者

龚韵婷

太仓市艺禾幼教中心南园幼儿园

二十一世纪之后,世界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对科学教育都采取了相关的改革措施,时代发展需要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新《纲要》主张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从“知识本位”转向“儿童本位”,而评价作为必不可少的方法也就成为了讨论、研究和变革的焦点和热点。2022年市级课题“科学活动中深度学习观察评价表的设计研究”申报立项,旨在以表现性评价的方式,观察评价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深度学习的水平,从而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完善园本特色课程。

一、从理论梳理到指标制定

课题研究依托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对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深度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有着这集的指导意义。在指标的设置、确立和用词的选择上,这三大领域的划分,包括每个领域中的分类层次,都被灵活地运用与指向幼儿深度学习的表现性指标评价体系中。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加涅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即他称为后天习得的性能分为五类,每一类都有相应的动词来表达这种性能的行为表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为幼儿科学素养的表现性评价指标提供了描述借鉴方面的帮助,对于科学活动中深度学习的行为表现构成的各个评价内容进行分解,界定、生产和表述都有操作层面的指导意义。

二、动态调整深度学习表现性评价量表

幼儿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多个因素,深度学习评价并不是对知识记忆的单一考虑,是对幼儿科学学习过程中是否确实进行深入思考和主动探究的全面测量。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于科学探究部分的划分维度是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深度学习的表现可以以此为依据。最终确定从情感体验、问题解决和合作反思三个层面评价幼儿科学素养的真实发展,制定了相关的观察量表。 如图1:

(一)新增有所欠缺的指标

在实际运用量表进行观察时,我们发现缺少幼儿语言表达的评价指标,即幼儿的提问发表的观点、想法以及幼儿之间的争论等等,这些都是幼儿经验交流分享的行为表现。比如,在进行“趣味溶解”科学研究活动时,混合环节中有的幼儿边混合边观察水里盐分的变化情况,看到盐分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满脸诧异,并激动地将发现与周围伙伴交流。此时,教师就能把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记录下来,并记录幼儿愿意交流与分享科学的态度,所以在观察表中增加了表现性评价指标“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能清楚、连贯地按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

(二)注重观察指标的可操作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也达成共识:评价指标是源于实践,最终要回归实践、更好地指导实践的依据。所以,将不完善的评价标准用于实践,借实践推敲指标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再去调整,调整后再反复实践,努力依托实践进行不断地修改,让指标趋于完善。如能持续地操作、探究,注意力集中,不受周边影响。如指标2.1“能持续地操作、探究,注意力集中,不受周边影响。”对于持续操作的时间具体如何划分标准不清,后调整为小班持续时间5~10分钟,中班持续时间10分钟以上,大班持续时间15分钟以上。

(三)提炼并归纳共性形成新指标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在评价实施中无法观察和测评到的幼儿行为,我们舍弃了相关指标;发现幼儿出现了预设指标以外的相关行为,我们从幼儿的表现出发,融入了新的指标;发现幼儿有相关行为表现,但指标或高或低,我们调整完善了相关指标,使指标更合乎幼儿的发展现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判断幼儿深度学习水平的差异,然后对后续教学提出针对性改进方向以帮助幼儿提高科学素养及深度学习能力。在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现状和相关理论学习后我们重新梳理确定了包括好奇好问、持续专注、思考猜测、创造力、问题解决、合作能力、反思等7个维度的表现性评价量表。如图2大班评价量表:

从观察中,我们收集到了各种针对指标进行评价实施的证据。指标是否合理?检测的依据就是我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证据。到底哪些证据能为我们所用,能作为修改指标的依据?仅仅通过一次的评价实施是远远不够的。当我们发现实践情况与评价指标有出入时,我们会再次去实施评价,且在不同的幼儿身上去实践。通过前后次的实践,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和普遍性的结果,才能表明这些证据能作修改指标的依据。

三、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通过调查、实践及反思的行动研究路径,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从理论学习、实践思考到落笔成文的具体的一项项指标,让教师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中更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其次,对表现性评价这种方式如何在评价幼儿的深度学习的应用,也形成了一个较为熟练的行动模式。从指标的选择、活动的设计到量表的制定和实施,教师们已经掌握了这项评价技巧,有了一个更实用的教学评价工具。园所、教师,以及幼儿三方,在本次研究中都得到了成长,彼此共进,持续发展。

㈠提升幼儿深度学习的发展水平

指向幼儿科学素养的表现性评价研究看似是一个围绕评价展开的研究,实际上课题研究的终极目的都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为是指向幼儿科学素养的研究,研究的过程是教育策略也好,评价方法也好,最终都要指向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对幼儿的观察和评价,也改进了他们的教育行为,通过对不同幼儿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描述和判断,了解班级内幼儿的总体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即时地调整后续的教育策略。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能够充分地利用他们已有的科学经验,在一个开放的多种选择的氛围下进行操作,面对困难的问题时能够主动地搜集有用的信息,提升了幼儿深度学习的发展水平。

㈡帮助教师形成了评价幼儿深度学习的行动路径

这是一次扎根实践的幼儿深度学习评价研究,参与者包括了课题组成员和各教研组中的一线教师。他们对量表的设计与实施、对幼儿开展的观察工作,以及研究案例的撰写都成为了研究的一部分。评价量表的运用让教师的评价不再是基于经验的主观臆断,而是更客观、更全面地评价各年龄段幼儿的深度学习发展现状。有了正确的评价,教师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位幼儿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学会看懂幼儿的行为、合理评价幼儿,基于幼儿的深度学习发展现状,去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的调整和改进,形成了在科学活动中评价幼儿深度学习的行动路径。

㈢优化完善园所特色科学课程

园部有关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科探课程开发课题积累了丰富的科探课程资源、园本特色的科学主题活动、科学游戏素材等,但研究整体还缺少教育实践中极为重要的评价环节。通过本次课题研究优化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课程体系,与之前的研究方向一脉相承。研究从评价的角度丰富和完善了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模式,明确了幼儿深度学习的内涵和构成、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量表的制定等。这些经验已经成为了课题研究者们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幼儿深度学习的一部分,也将在未来指导我们通过评价更关注阿到幼儿的个体发展,给予个性化的支持。课题研究的成果也会作为园本课程的一部分,也将是一座连接以往的课题研究成果和未来新课题探索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李志宇.3-6岁儿童发展观察评估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月霞 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3]钟启泉.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4]周欣.表现性评价及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9(07).

[5]李建萍.基于SOLO分类理论幼儿深度学习的评价研究——以大班集体构建活动为例[D].青海师范大学,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