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全育人”背景下“党建+实践+学科竞赛”三平台发展型协同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

作者

马占江

宁夏师范大学,宁夏 固原 756000

摘要:高等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在这其中,资助工作始终发挥重要作用。资助育人既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扶志、扶智工程。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建立并完善资助工作体系,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发展型协同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本文通过构建协同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和完善资助育人平台建设,二者协同发展的前提下,实施“鸿雁行动计划”——构建“党建+实践+学科竞赛”三平台发展型协同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关键词:三全育人;资助育人;协同发展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坚持“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要求[1]。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要求高校将扶困、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构建符合“三全育人”工作要求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实现对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覆盖[2]。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再次指出“完善精准资助育人,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3]。切实守好“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初心,担起“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使命,切实帮助每位学生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三全育人”背景下的重大意义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资助育人工作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对实现教育公平、助力乡村振兴乃至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都具有积极意义[4]。

1.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能够有效缓解其经济压力,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不必因经济问题而分心或辍学。这有助于保障教育机会的公平性,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通过资助育人工作,高校能够传递出关爱与帮助的信息,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

2.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提供经济支持,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各种资助项目和活动,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济困难往往伴随着心理压力和焦虑,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3.推动高校育人模式创新

“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拓展育人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高校能够形成更加完善的育人体系,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资助育人工作需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包括资金、师资、实践基地等。这有助于推动高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和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4.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通过提供经济支持和培养综合素质,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另外,对于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而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还能够通过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带动家庭和家乡的脱贫致富有助于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一、构建发展型协同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1.建立团队,协同推进

建设“1+3+N”资助工作队伍,1是负责学生日常资助工作,3是负责资助育人活动开展工作、负责资助育人竞赛工作和负责资助育人平台建设工作,N是各班级评定小组。自上而下协同推进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确保日常资助事务和资助育人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

2.建立机制,科学规划

要形成以“精准认定、规范管理、科学引导、系统帮扶”四项工作机制为保障,科学规划资助育人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精准认定机制

精准认定是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为了确保资助的准确性和公平性,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认定机制。首先,构建系统性的认定标准,高校应构建资助育人系统性的认定标准,从学生前期申请认定到后期助学金的发放,学校应及时了解并反馈学生的信息。其次,多渠道获取信息,通过家访、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实际困难,确保认定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最后,动态调整认定结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变化,及时对认定结果进行动态调整,确保资助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2)规范管理机制

规范管理是资助育人工作的保障。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确保资助工作的有序开展。第一,完善规章制度,制定资助育人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资助的对象、标准、程序等,确保资助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第二,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资助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加强对学生资助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第三,推动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资助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建立学生资助信息数据库,实现资助信息的共享和查询,为科学规划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3)科学引导机制

科学引导是资助育人工作的关键。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推动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建设,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这有助于减少“伪资助”现象的发生,确保资助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开展励志教育,激发学生的斗志和进取心,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注重心理辅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4)系统帮扶机制

系统帮扶是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首先,制定个性化帮扶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这包括经济资助、学业帮扶、就业指导等多个方面,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其次,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整合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支持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最后,建立受助学生助后教育管理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对帮扶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有助于不断优化帮扶计划,提高帮扶效果。

最终形成以“精准认定、规范管理、科学引导、系统帮扶”四项工作机制为保障,科学规划资助育人工作。

3.加大学生资助宣传力度,确保政策深入人心

一是通过多形式、多平台积极开展资助政策和成效宣传,让学生资助常发声、发好声,让宣传工作更接地气、更有实效。二是注重受助学生先进事迹宣传,讲好我校学生资助故事,开展国家奖学金获奖者风采展和校园自强之星风采展等多场资助育人主题展览活动,举办优秀学生获奖代表颁奖大会,发挥朋辈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二、完善发展型协同资助育人平台建设

1.拓建实践育人平台,助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搭建多种育人平台,多角度全面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技素养、动手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助推学子成长成才。一是用社会实践活动锤炼学生品格;二是用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潜能;三是用志愿服务活动弘扬社会正气;四是用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素养。

2.搭好学业促进平台,助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开设“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名师课堂”,组织学生参加校级、自治区级、国家级等各级各类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建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实习和项目孵化基地,为校内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满足学生需求,助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3.搭好学生参与平台,培养学生自信与“建构力”

资助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提升能力,砥砺品质、完善人格,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学院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立足“四位一体+工作室”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参与”提供各类通道平台,为其提升综合素质提供契机,鼓励学生针对参与校园管理与服务,搭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奖优模式,实现学生从“解构者”到“建构者”的角色转变。

结论

通过开展“党建+实践+学科竞赛”三平台发展型协同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从不同场域致力构建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体系和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生发展需求,整合资源,“资助育人”与“成长辅助”双管齐下,构建三全育人的新格局、新体系、新模式,将学校积极履行育人责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工作成效转化为学生成长成才的自我激励,形成资助育人“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5],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及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9(0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2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