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转型中基层领导干部互联网思维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张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一、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基层治理正从“科层制管理”向“数字化治理”的深刻变革。CNNIC 2024 年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 10.8 亿,互联网普及率 76.4% ,数字技术成为社会运行底层架构。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基层政府治理效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然而,部分领导干部受传统思维制约,在数字化治理复杂性面前面临能力短板。本研究聚焦基层干部互联网思维现状,构建“问题诊断-路径设计-实践验证”框架,旨在为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可操作的能力提升方案。

二、互联网思维: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动能

互联网思维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数据流动为纽带、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推动基层治理从“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型,具体体现在五个维度。

(一)技术赋能提升政务效能

传统政务流程存在环节繁琐、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互联网技术通过数字化重构,推动政务流程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型。以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例,依托一体化政务平台,将企业开办审批时间从 7 个工作日压缩至 1 个工作日,办事材料精简 60% ;广东“粤省事”平台整合2000 余项民生服务,实现 90% 事项“指尖办理”,日均处理超百万件,显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两地实践表明,技术赋能可突破传统政务局限,通过流程再造提升治理效能,为基层政务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范例。

(二)数据驱动促进治理透明

互联网重塑政务公开模式,推动政府信息实现实时、精准的数字化披露。各地依托政务平台构建“政策解读+互动参与”双场景,上海“一网通办”通过图文、动画等可视化手段拆解政策,2023 年解读专栏访问量超 5000 万人次,实现专业内容通俗化;杭州“民呼我为”平台开放民生项目进度查询与决策投票功能,实时汇聚民意推动群众参与治理。这种透明化交互产生双重效能:既为决策提供民意支撑提升科学性,又通过流程可视化增强政府公信力,形成“民意收集-治理反馈”良性循环,推动共建共治共享从理念转化为实践,重塑数字时代政民关系。

(三)平台支撑优化政民互动

政府门户网站及政务新媒体搭建政民互动桥梁,破解传统信息不对称与沟通低效问题。江苏创新“12345 热线+政务微博”联动机制,实现“接诉即办”,平均响应时间压缩至2 小时,快速回应民意、解决问题。河南“领导留言板”2023 年处理留言超20 万条,办结率98.7% ,依托大数据精准捕捉社情民意,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这些平台通过即时响应与数据驱动,既提升群众问题解决效率,又增强政府决策科学性,推动政民互动从单向传递转向双向协同治理,重塑数字时代良性政民关系。

(四)场景创新升级公共服务

互联网技术为基层政府丰富了公共服务手段。通过建设网上办事大厅、手机APP 等平台,提供一站式、全天候服务,满足群众多元需求。在“政务 + 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成都市开发“颐居通-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整合 1600 余家养老机构数据,为 20 万老年人提供“一键呼叫、健康监测”等个性化服务,响应时间缩短 70% 。同时,大数据分析助力精准服务,北京西城区“社区共享驿站”用区块链共享闲置资源,服务居民超50 万人次,降本 30% ,显著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

(五)生态重构创新治理模式

互联网思维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创新治理思维,推动基层治理从“政府主导向”"转向“群众需求导向”。依托政务 APP 等数字化平台构建“群众点单-政府接单”闭环机制。深圳“秒批”改革用人工智能实现120 个事项“无人审批”,效率提升 90% ,实现“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在治理协作层面,激活多元共治格局,政府开放数据、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浙江诸暨市“枫桥经验”数字化升级后,“基层治理四平台”整合多项功能,2023 年矛盾化解率 98.6% , 76% 线上解决,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数据驱动”的精准治理模式。

三、基层领导干部互联网思维的现实困

(一)认知偏差:技术理解碎片化

实际工作中,不少基层干部把“互联网思维”简单等同于办公软件操作,对“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缺乏深入了解。在工具应用方面,受限于客观条件,难以引入大数据分析工具,仍习惯依赖传统台账开展工作,数字化实践存在明显不足。

这种现状的形成有多重原因。一是传统培养体系缺乏针对数字化技能的系统培训;二是基层事务繁杂琐碎,干部难以抽出精力学习新知识;三是一些干部存在观念偏差,对新技术有抵触心理,或者未能充分认识互联网思维对工作的重要价值,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四是基层设备老化、专业人才稀缺、网络基础设施薄弱等客观问题,使得数字化实践难以有效开展。

(二)能力断层:实践转化低效化

在基层矛盾纠纷调解、突发事件处置等场景中,部分领导干部仍依赖传统方法,缺乏运用网络平台凝聚共识、引导舆论的意识和能力。虽然一部分基层干部参加过互联网思维培训,却难以将理论转化为工作方案,暴露基层治理数字化实践困境。

困境源于两方面:一是实践转化不足。互联网思维需长期实践积累,基层干部日常缺乏数字化治理场景应用,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难以实现学用结合。二是认知存在局限。部分干部未构建系统化的数字化治理思维框架,制约治理效能提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短板,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瓶颈。

(三)制度瓶颈:支撑体系薄弱化

1.培训内容更新滞后。面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快速迭代,基层培训课程难以同步更新,导致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

2.培训方式单一化。过度依赖理论讲授,缺乏模拟实操、案例研讨等实践环节,难以激发干部学习兴趣,更无法帮助其掌握技术应用核心技能。

3.考核机制缺失。由于缺乏量化评估标准,既无法精准衡量干部学习成果,也难以对培训质量进行动态监督与优化。

此外,基层工作负荷过重加剧了培训困境,频繁加班使得他们难以保证系统学习时间,即便有培训机会,也常因工作冲突被迫中断,导致培训的连续性、系统性不足,进一步阻碍互联网思维意识的提升。

四、互联网思维提升的系统解决方案

(一)构建“三维立体”培训体系

1.理论教学筑牢基础。设置互联网技术基础与数字治理理论核心课程。前者涵盖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基础概念与应用场景,助干部全面认识互联网技术;后者聚焦数字化治理新理论、方法与趋势,培育正确互联网思维。

2.实践实训提升技能。开展政务平台操作、数据分析工具应用等实操训练,让干部亲身体验互联网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掌握操作技能。通过模拟基层治理场景,强化互联网思维的实践运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考核机制保障成效。建立培训学分制,将学习成效纳入干部年度考核。从理论知识、实操能力、学习态度等维度量化考核,实行优奖劣补,确保培训成效。同时,邀请互联网企业技术专家深度参与课程设计,确保内容对接技术前沿与基层治理实际需求,打造兼具先进性与实用性的培训体系。

(二)完善“价值驱动”激励机制

1.健全能力评价体系。将互联网应用能力纳入干部考核核心指标,构建技术认知、问题解决、转型成效三维评价标准。选拔任用中实行“数字优先”机制,优先考量数据治理、智慧政务等实操能力突出的干部,推动干部主动提升数字治理素养,形成能力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

2.设立专项创新奖励。创设“数字治理创新奖”,聚焦互联网思维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案例开展年度评选,表彰奖励获奖单位及个人。建立优秀案例库,通过经验分享、专题宣传推广可复制模式,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激励干部探索数字化治理新路径。

3.强化晋升激励机制。在职务晋升、评优评先中设置数字化转型加分项,对智慧社区建设、大数据决策等工作成效显著的干部优先考虑。将个人发展与数字治理成果挂钩,树立“重视数字能力、重用数字人才”导向,通过标杆示范带动干部主动参与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

(三)打造“政企协同”实践平台

1.挂职锻炼拓视野。启动“数字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定向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互联网企业挂职,深度参与技术研发、产品运营等核心环节。通过沉浸式实践学习数据驱动决策、敏捷化问题解决等先进经验,打破传统治理思维定式,吸收互联网创新基因,提升数字化治理前瞻性视野。

2.项目牵头强实战。在基层治理创新中设立互联网技术应用专项,鼓励干部牵头智慧社区建设、政务数据共享等实战项目。配套“技术对接+资金扶持+政策创新”保障机制,推动干部在项目策划、资源整合、技术转化全流程中,锤炼组织协调与互联网思维应用能力,形成可复制的数字化治理样本。

3.导师结对促提升。建立“资深专家+基层干部”一对一导师制,邀请高校学者、企业高管等担任导师。通过月度辅导、季度会诊、年度评审机制,针对技术应用瓶颈、场景适配等问题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干部加速破解实践难题,构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实现能力跃升。

(四)培育“数字共生”治理生态

1.顶层设计推动战略协同。构建“政校企”协同创新机制,联动华为、腾讯等头部企业聚焦智慧社区、政务数据共享等场景,联合研发数字化治理解决方案。通过“需求共研-技术共攻-成果共用”模式,推动技术优势与治理需求深度融合,形成多方参与的数字治理战略格局。

2.技术转化搭建落地平台。建设区域数字治理实验室(试验田),聚焦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提供场景化测试环境,对基层数字化项目进行安全验证、实用优化及敏捷迭代。同步开发交互式实训模块,模拟政务平台运营、数据决策等场景,打造干部技术实操“练兵场”。

3.服务赋能创新合作模式。建立规范技术采购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 合作引入企业团队,在数据治理、政务系统升级等领域形成“需求清单-方案比选-效果评估”全流程闭环。配套企业专家库与技术沙龙,促进先进经验向基层治理场景转化,构建“市场驱动+专业支撑”的数字化建设新生态。

五、结论

互联网思维本质是依托数字技术重构治理逻辑,核心在于突破科层制壁垒、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基层干部互联网思维提升,需推进“认知革命-能力重塑-制度创新”协同,实现从技术工具应用到治理范式变革的深层跃迁。随着5G、量子计算、元宇宙等新技术普及,基层治理正加速向“智能预测、精准施策、主动服务”演进。唯有动态追踪技术趋势,将前沿理念与技术纳入干部培养体系,持续完善互联网思维提升机制,才能全面增强干部数字化治理意识,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及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筑牢人才根基。

参考文献:

[1]以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合力推进乡村振兴[J].刘合光.国家治理,2023(15)

[2]数字时代基层智慧治理提升之道[J].崔晶.国家治理,2023(06)

[3]网络空间安全高效治理路径探析[J].程絮森.国家治理,2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