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小丑”词义演变探析
程瀚霖
济南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正文:
21 世纪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期,近年来,网络文化和网络用语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词义扩大、缩小与转移这一语言发展的自然现象在互联网语境下显得尤为明显,“小丑”一词词义的演变便是其中之一。各大短视频网站上,“小丑”频繁出现在评论区,或嘲讽他人或调侃自己,使用频率极高。“小丑”并非是新造的词语,春秋时期《国语》一书中就存在“小丑”,我国也自有 “跳梁小丑”的成语,可意义却与如今网络文化下的“小丑”大有区别。本文将从“丑”字字义、“小丑”一词词义源流和发展及流行动因来进行分析与阐释。
一、“小丑”之丑:“丑”与“醜”
关于“丑”字释义,古今学者探讨不胜枚举。古人基本认为“丑”字有两个基本义项,与手有关和与时间有关,同时也有学者进行释义增补。许慎《说文解字》收“丑”为“纽”也。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象手之形。时加丑,亦举手时也。凡丑之属皆从丑。”《汉语大字典》汇总前人释义,列出七条,分别为:1.地支第二位。2.十二生肖属牛。3.纽。4.手铐 5.传统戏曲角色。6.姓。7.“醜”的简化字。
明朝徐渭的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专著《南词叙録》中记:“丑,以粉墨涂面,其形甚醜。今省文作丑。” 徐渭说“醜”的省文是“丑”,也就是在“丑”字出现之前,“醜”就已经出现了。《说文》收:“醜,可恶也,从鬼酉聲。”《故訓匯纂》集录醜字义项很多,大多是贬义色彩,除可恶,相貌难看、数量众多之外还有“可耻”之意。同时,“醜”也有中性义项,表示一类。关于“丑”和“醜”的关系,学者高华平(2009)从甲骨文、金文字中“丑”的字形极其演变角度提出新的见解,他认为:“丑字本义既不是手甲形,更不是地支名,而应该就是丑恶、羞恶之义。“醜”省为“丑”,不是汉字繁体的简化,而是向其初文的回归。” 这些都可以为我们探求“小丑”中“丑”字的具体解释提供思路和材料。
二、“小丑”的词源与情感流变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小丑”的说法了。古代汉语中,“小丑”组词最开始见于《国语·周语上》:“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子尚且不能承受,何况你这种小人物。 “小”指身份低微,“丑”是类的意义,“小丑”特指身份低微之人,无贬义色彩。后来,“小丑”成为一种自谦之词。如《后汉书·黄香传》:臣香小丑,少为诸生,典郡从政,固非所堪。”
到了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把叛贼,叛敌称为“小丑”。后有陆游的《出塞四首借用秦少游韵》一诗出现“小丑”,诗句为“小丑盗中原,异事古未有”,意指无能之辈。陆游深受爱国思想的熏陶,家国情意浓厚。考察中古时期的不少文献和史传,可以看出,“小丑”已经存在指各方少数名族的称呼的含义,尤其是入侵者,类似于“胡虏”,“蛮子”,“鞑虏”等具有歧视性的泛称,如“契丹小醜”,“羌戎小醜”等等。
成语“跳梁小丑”的使用多见于明清演义小说中。出自《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牲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和:“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两句,比喻猖狂捣乱而成不了大气候的卑鄙小人。从成语的广泛应用时起,“小丑”不再具有褒义色彩,进一步强化了“小丑”
的贬义特征,且小说作者或日常使用者往往用此词形容他人,常伴有憎恶厌恶的心理活动。
我国传统戏曲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元人杂剧选》提到说:“丑子者,谑拙而鬼断肠”。戏曲中的“小丑”,多指角色扮相与行为动作比较滑稽,能引起观众发笑,而不是演员样貌丑陋。“小丑”既可以是机智幽默的正面形象,也能够是奸诈恶劣反面形象。戏剧用语中 “小丑”的感情色彩是褒义、中性、贬义三者兼有的。
网络时代开启后,“小丑”的含义常常与西方文化中的“clown”形象联系起来。“clown”指小丑艺人,英文俚语含义是很愚蠢,自欺欺人,或者是被别人欺骗的人。我们熟知的小丑形象,来自于 19 世纪初的一名叫约瑟夫·格里马尔迪的小丑,这一类小丑画着夸张的笑脸,加粗的眉毛,佩戴硕大的红色鼻头和一头五颜六色的毛绒假发,举止笨拙,滑稽可笑,靠表演出来的倒霉和愚蠢讨好观众取乐。脱离舞台走进现实,演员本人有着悲惨的命运,努力与生活抗争。小丑独特的形象和内涵,使得近年来“小丑”成为了一个网络热梗,引申为卖力的讨好别人或者努力做某事却是吃力不讨好,得不到任何回报的一种自嘲说法。这个词经常用来形容发语者自身,比如“小丑竟是我自己”。可以看出,现代互联网语境下的“小丑”,受西方文化影响更多,基本已经脱离了古代“小丑”的意义,形容对象也由他人逐渐转变为形容自身。
三、热词“小丑”背后的流行动因
“小丑”是当下网民自嘲的无奈表现,古往今来,词义的转移透视者社会情感的变迁。海德格尔认为:“言语就是人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规范的承担者。”[1]如同战乱时期,“小丑”是对抗外来者的防御心理的表现,现代社会中,“小丑”就是应对时代压力的一种消极自嘲策略。
“青年自嘲现象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他是特定青年群体再特定心理状态下对特定社会语境的群体性回应,它既是向全社会的一种自我贬损式的主动性、戏谑性示好,也是一种面临污名化压力之下的妥协式的、被动式的自我解围。” [2]从针对他人到针对自己,青年人借“小丑”来表达内心缺少的情感需求,激烈的竞争与“内卷”让青年人感到无所适从。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便从语言上来获取安全感和满足感,借自嘲来抑制心理上的不安与无助。
四、结语
网络自嘲现象在媒体和社交平台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社会心态和社会结构变化的一种反映。无数青年人在学校、职场、家庭感到过迷茫、焦虑与挫败,无边际的网络世界是他们为数不多的交流途径。“小丑”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双音词,而演变成了团体符号,通过成为并承认自己是“小丑”群体的一员,宣泄不满情绪表达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1]宋德孝,白靖楠.当代青年自嘲镜像及其辩证省思[J].中国青年研究,2025,(02):32-39.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王庆节,译 .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92-19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