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生慢性病健康素养干预机制研究
尹婷 吴雪通讯作者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白城 137000
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生活方式改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超过 550 万,慢性病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提高民众慢性病防控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全民慢性病健康素养,是应对慢性病流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举措。
一、影响高职护生慢性病健康素养的主要因素
( 一) 慢性病健康知识相对匮乏
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传染病护理、内外科护理等临床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占据主导地位,对慢性病防治内容的设置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侧重以疾病为中心,对流行病学、预防保健等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内容涉及不多。同时,受课时限制,慢性病健康教育多以“灌输式”讲授为主,缺乏情境创设和实践体验,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 二) 慢性病防控意识淡薄
当前高职护生多为 95 后甚至 00 后,成长于物质较为丰富的环境中,家庭和学校重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的氛围不够浓厚,普遍缺乏健康危机意识。而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熬夜上网、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合理、运动锻炼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高职护生亦不能幸免。然而,学生对此缺乏清醒认识,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少主动关注疾病预防。
( 三) 自我管理行为与信念、知识脱节
自我管理是慢性病防控的关键所在,主要包括自我监测、药物管理、饮食管理、运动管理等,贯穿慢性病防治全过程。在高职护生慢性病健康素养培育中,知识、信念与行为的一致性至关重要。很多护生在理论课上能准确无误地背诵慢性病防治知识,在情境模拟中也能对标准化病人进行有效的健康指导,但在日常生活中却鲜有践行。
二、构建高职护生慢性病健康素养干预机制
( 一) 课程体系干预:深化慢性病防治融合,打造特色课程
一是充实慢性病防治知识内容。在内科护理、老年护理等传统优势学科教学中,进一步丰富慢性病护理模块,增加慢性病防治知识,如流行病学、健康教育学、社区护理学等内容比重,加大对慢性病健康危险因素、防控策略等内容的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二是开发慢性病防治相关选修课程。开设《慢性病预防与管理》《健康危险因素控制》《行为矫正与自我管理》等专项选修课,作为专业必修课的有益补充。同时,面向不同专业开设《营养与健康》《科学健身指导》等通识选修课,在全校营造重视慢性病防治的浓厚氛围。三是创新教学模式。采用案例式、情境式等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慢性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开展慢性病社区实践,引导学生开展居民健康评估,感受患者需求,在服务中强化慢性病防治意识。
( 二) 实践平台干预:拓展实践渠道,加强校企医协同育人
一是建立慢性病专科实践教学基地。主动对接综合性医院,建立心内科、内分泌科、老年病科等实践教学基地,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让学生在临床一线接受慢性病专科实训。通过参与慢性病患者的健康评估、用药指导、生活方式干预等,学生能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强化慢性病防治意识。二是共建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心。主动对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共建慢性病管理中心,让学生参与社区常见慢性病筛查、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提高学生对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认知,培养全程管理、连续照护的慢性病防治理念。三是开展养老机构慢性病护理见习。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机构慢性病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凸显。通过与养老机构开展慢性病护理见习合作,引导学生关注老年慢性病患者特点,学习老年人健康评估、膳食护理、康复训练等综合管理方法,为今后从事老年慢性病护理奠定基础。
( 三) 健康教育干预: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慢性病防治意识
一是开展慢性病防控知识竞赛。紧扣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围绕病因、危险因素、防治措施等知识,开展“慢性病防控我先行”等主题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可与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开展竞赛,在“比学赶帮超”中查漏补缺、提升认知。二是开展慢性病模拟情景剧。给定慢性病防治案例,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从患者视角体验慢性病防治不同环节,调动多感官参与,强化认知记忆。结合典型案例开展同伴教育,用同伴视角解读慢性病防治,引导大家形成共鸣。三是开展慢性病主题征文活动。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我践行”“慢性病防治我担当”等主题征文,引导学生记录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的心路历程,讲述参与慢性病防治实践的感悟,在叙事表达中升华慢性病防控认识。
( 四) 自我管理干预:培养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一要加强目标引领。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设定阶段性慢性病防治目标,如每天保证八小时睡眠、坚持运动半小时、做到定时定量进餐等,将目标细化、具体化,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定期开展慢性病防治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制定自我管理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二要强化自我监测。引导学生利用家用血压计、血糖仪等开展自我健康监测,掌握血压、血糖等生理指标正常范围,树立自我管理意识。发挥移动APP 优势,引导学生使用运动健康类 APP,量化运动步数、消耗卡路里,客观评价运动效果。三要营造良好氛围。开展“健康寝室”创建,引导学生在宿舍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如定期开窗通风、不吸烟、不喝酒等。成立营养协会、健身俱乐部等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健康行为。
结语
慢性病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医护人员的健康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具备较高慢性病健康素养的高职护生,是适应行业发展、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慢性病护理服务质量的内在需要。这就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实践平台搭建、健康教育途径、自我管理培养等方面精准发力,多措并举,系统施策,最终构建“知识 + 意识 + 行为”三位一体的慢性病健康素养培育体系,为培养新时代“懂预防、会管理”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持续动力,为打赢慢性病防控攻坚战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希杰 , 高希海 , 马迎丽 , 等 . 2021 年某高校专科护生健康素养现状分析 [J]. 预防医学论坛 , 2022, 28 (02): 118-121.
[2] 王平 . 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 [D].青岛大学 , 2020.
[3] 李影影. 基于院校—社区多维度互动的居民传染健康素养干预方案构建及实践 [D]. 郑州大学 , 2020.
[4] 梁梦然 , 张静丽 , 王平 , 等 . 秦皇岛市某卫生学校护生健康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 [J]. 职业与健康 , 2020, 36 (08): 1116-1119+1123.
[5] 刘欢 , 史敏 , 汪一江 , 等 . 某护理学院一年级本科生健康素养现况调查 [J]. 长治医学院学报 , 2016, 30 (05): 346-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