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传统文化德育价值的挖掘与应用
苏启秀
雷州市第二中学 524200
摘要:高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里挖掘与应用传统文化德育价值,可提升学生品德素养。通过深入剖析传统文化内涵,采用多样化方式融入班级管理,能营造良好班级氛围,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责任感。探讨挖掘与应用策略,对优化班级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传统文化;德育价值
引言: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班级管理愈发注重学生品德培养。传统文化蕴含丰富德育资源,高中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核心,挖掘与应用其德育价值,能为学生成长提供精神指引,对班级管理创新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积极推动作用。
1.传统文化德育价值概述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高中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培育学生品德的重要宝库。从“修身”维度看,《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倡导自我反思,《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强调品德修养的循序渐进,能引导高中生树立自我约束意识,培养责任担当;从“处世”维度看,“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共情理念,可帮助高中生处理同学关系、化解班级矛盾,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从“家国”维度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能激发高中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对班级、学校乃至社会的责任感。在高中班级管理中,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不仅在于传递道德规范,更在于通过文化浸润,让学生将传统美德内化为行为习惯,外化为班级生活中的具体行动,为班级管理注入文化底蕴,也为学生成长奠定品德根基。
2.传统文化德育价值的挖掘策略
2.1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经典
高中班主任挖掘传统文化德育价值,首要任务是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经典,从典籍中提炼与班级管理适配的德育内核。班主任需系统研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著作及传统家训等经典文本,不局限于表面解读,而是结合高中班级管理场景,挖掘其中可落地的德育元素。例如研读《论语》时,不仅关注“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态度,更要提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的榜样激励思想,将其转化为班级管理中的“榜样引领”素材;研读《颜氏家训》时,聚焦“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的交友之道,提炼出“正向同伴影响”的德育点,为引导学生建立良好同伴关系提供依据。
2.2结合时代需求筛选内容
挖掘传统文化德育价值需立足时代背景,结合当代高中生的成长需求与社会发展要求,筛选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避免传统文化与时代脱节。在价值观塑造上,可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元素,如将“仁者爱人”与“友善”对应,将“天下为公”与“公正”关联,让传统文化德育内容更贴近时代主流价值;在能力培养上,针对当代高中生面临的“抗挫折能力不足”“自我中心倾向”等问题,筛选传统文化中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励志内容,培养学生的坚韧品格,选取“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等思想,引导学生学会共情与包容。
2.3关注学生特点精准挖掘
高中阶段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既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又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现实问题,班主任挖掘传统文化德育价值需紧密关注学生特点,实现精准适配。从学生认知特点来看,高中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需具象化的德育内容,因此可优先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故事性素材,如“司马迁发愤著《史记》”的坚持、“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通过故事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再提炼其中的德育内涵;从学生成长需求来看,针对高中生重视同伴认可的特点,挖掘“管鲍之交”中的友谊真谛,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针对部分学生缺乏责任意识的问题,挖掘“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担当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观念。例如在班级中存在值日生敷衍值日的情况时,班主任可引用“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古语,结合“班级是小家”的理念,让学生理解个人行为与班级集体的关联,使挖掘出的德育内容直击学生问题,提升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传统文化德育价值的应用途径
3.1融入班级规章制度建设
将传统文化德育价值融入班级规章制度建设,可让制度既有约束性,又具文化温度,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与执行力。班主任在制定班级规章时,可从传统文化中提炼核心理念作为制度的精神内核,例如以“礼”为基础制定课堂纪律规章,要求学生“课前起身向老师问好”“发言先举手”,对应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以“信”为核心制定作业管理制度,明确“按时交作业”“不抄袭”的要求,呼应“言必信,行必果”的传统美德。同时,在制度条款设计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将“互助”理念转化为“学习帮扶制度”,规定成绩优异的学生每周至少帮助1名同学解答学科问题,对应“与人为善”的思想;将“勤俭”理念融入班级物资管理制度,要求学生节约水电、爱护班级公共物品,体现“克勤克俭”的传统。此外,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用传统文化理念进行引导,如学生违反纪律时,不单纯批评,而是引用“过则勿惮改”的古语,鼓励学生主动改正,让规章制度成为传统文化德育价值落地的载体,实现“以制载道”。
3.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传统文化德育价值落地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可通过多样化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升道德素养。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如春节前组织“写春联、送祝福”活动,让学生通过书写“孝亲敬长”“和睦邻里”主题的春联,理解传统孝道与和谐理念;端午节开展“包粽子、话屈原”活动,讲述屈原的爱国故事,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中秋节组织“中秋诗会”,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诗句,引导学生珍惜亲情与友情。结合班级管理需求开展专项主题活动,如针对班级中存在的矛盾冲突,开展“和而不同”主题班会,通过讨论“历史上的包容故事”“如何与不同性格同学相处”,让学生理解包容的重要性;针对学生缺乏毅力的问题,开展“励志传统文化故事会”,分享“王羲之临池学书”“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鼓励学生培养坚持品格。活动设计注重学生参与感,如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情景剧表演、分组制作传统文化德育主题手抄报,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将德育价值转化为自身认知。
3.3塑造班级文化氛围
塑造富含传统文化德育价值的班级文化氛围,可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让学生在日常班级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在班级环境布置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教室后墙设置“传统文化德育墙”,张贴“仁义礼智信”五个大字及对应的解读与故事,如“仁”字配“孔子周游列国”的插画与“仁者爱人”的释义;教室两侧墙面悬挂传统文化名言警句条幅,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传统文化氛围。在班级日常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德育,如每日早读前安排5分钟“传统文化诵读”时间,选取《论语》《道德经》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集体诵读,培养语感的同时传递德育思想;每周评选“班级美德之星”,评选标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对当选学生的事迹进行展示,用榜样力量引导全班学生践行传统美德。鼓励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创作,如组织“传统文化与班级精神”征文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理解,撰写如何将“团结”“担当”等传统美德融入班级生活,优秀作品在班级展示,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践行”的班级文化氛围,使传统文化德育价值真正融入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
结束语:挖掘与应用传统文化德育价值于高中班级管理,是提升班级管理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高中班主任应持续探索创新,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日常管理,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让传统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绽放新光彩。
参考文献:
[1]易杨.高中班主任柔性班级管理策略探析[J].中小学班主任,2025,(13):35-37.
[2]吕柏涛.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复盘思维的应用研究[J].教书育人,2025,(16):78-80.
[3]朱玉兰.“爱满天下”理论下传统文化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有机融合[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1):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