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 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研究
刘丹
四川省东方兴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618000
摘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领域,PPP 模式日益普及。本文聚焦 PPP 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深入剖析其独特性,包括合作周期长、参与主体多元、风险分担复杂等特点。详细阐述项目前期策划、建设实施、运营维护各阶段工程造价管理要点,涵盖物有所值评价、合同管理、变更控制、运营成本优化等关键环节。探讨面临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利益协调困难、绩效评价不精准等挑战,提出完善法规体系、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构建科学绩效评价体系应对策略,旨在提升 PPP 项目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与公共利益最大化。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增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成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PPP 项目往往投资规模大、涉及领域广、持续时间长,工程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关乎项目成败、公共服务质量以及政府财政支出效益。精准有效的工程造价管理不仅能确保项目资金合理使用,还能平衡各方利益,为项目可持续运营奠定基础。
二、PPP 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独特性
1.合作周期长:PPP 项目通常跨越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多个阶段,长达数十年。期间市场环境、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等因素变化频繁,工程造价受诸多不确定性影响,如通货膨胀导致材料设备价格波动、行业规范更新引发设计变更,需持续动态管理造价。
2.参与主体多元:涉及政府部门、社会资本方、金融机构、咨询顾问、承包商、运营商等多方利益主体。各方诉求不同,政府关注公共服务质量与财政承受能力,社会资本追求投资回报,承包商注重施工利润,多元主体博弈使得造价管理协调难度增大,决策过程复杂。
3.风险分担复杂:项目风险在公私双方间分配,不同风险对应不同成本。例如,政府承担政策风险,社会资本承担建设运营风险。合理的风险分担需精准量化风险成本,纳入工程造价核算,否则易引发成本超支或双方争议。
三、PPP 项目各阶段工程造价管理要点
(一)项目前期策划阶段
1.物有所值评价:从工程造价角度,全面评估项目采用 PPP 模式相较于传统模式的性价比。分析建设运营全成本,包括初始投资、运维费用、风险成本等,结合项目预期收益与社会效益,判断 PPP 模式是否经济可行,为项目决策提供关键依据。
2.项目可行性研究:深入调研项目需求、技术方案、市场条件等,精准估算项目总投资。细化投资构成,如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确保投资估算涵盖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避免低估造价导致后期资金缺口。
(二)项目建设实施阶段
1.合同管理:签订严谨详细的 PPP 合同,明确工程造价相关条款。规定计价方式,如固定总价、固定单价或可调价格;细化工程变更处理流程,明确变更计价依据;设定支付机制,依据项目进度、绩效指标支付款项,约束各方行为,保障造价可控。
2.工程变更控制:建立严格变更审批制度,对变更必要性、合理性、经济性进行论证。变更发起方需说明变更原因及对造价、工期的影响,由各方联合评审。采用价值工程分析变更方案,选择最优解,防止不合理变更造成造价飙升。
(三)项目运营维护阶段
1.运营成本优化:制定科学运营方案,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资源,降低运营成本。例如,采用智能化设备实现远程监控,减少人工巡检;优化设备维护计划,延长使用寿命,通过精细化运营管理,控制运营阶段工程造价,保障项目盈利能力。
2.绩效评价与费用支付:构建完善绩效评价体系,以服务质量、运营效率、成本控制等为指标,定期考核。依据绩效结果支付运营费用,激励运营商提升服务水平、节约成本,实现工程造价与服务质量的动态平衡。
四、PPP 项目工程造价管理面临的挑战
1.法律法规不完善:PPP 模式在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空白与漏洞。工程造价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如变更计价、争议解决等方面标准不明确,导致实践中各方理解差异,纠纷频发。
2.利益协调困难:公私双方利益诉求存在天然矛盾,社会资本期望提高投资回报率,政府要控制财政支出、保障公共服务。在造价管理过程中,如调整收费标准、追加投资等问题上,双方难以达成共识,影响项目推进。
3.绩效评价不精准:运营阶段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主观性强、量化困难,难以客观反映项目真实运营状况。部分指标权重不合理,过于侧重服务质量忽视成本控制,或反之,无法实现工程造价与绩效的有效关联。
五、应对 PPP 项目工程造价管理挑战的策略
1.完善法规体系:当下,PPP 项目蓬勃发展,而工程造价管理法规却相对滞后。为填补空白,应集结行业专家、法律学者与政府部门协同发力,加快立法节奏。一方面,深入调研过往 PPP 项目在造价管理中的争议焦点,梳理变更管理的流程细则,明确不同计价模式适用情形与结算规范;另一方面,针对合同争议,制定从协商、调解到仲裁、诉讼的多渠道解决指引,以详尽操作指南统一各方行为范式,让造价管理在法治轨道稳健运行,为项目筑牢坚实保障根基。
2.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公私双方作为 PPP 项目核心利益攸关者,沟通不畅极易滋生矛盾。故而需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如定期举办造价管理专项研讨会,每月或每季度组织项目进度与成本联合评估会,让双方坦诚相见,共商关键议题。一旦争议乍起,引入具备深厚工程造价与法律知识底蕴的第三方调解机构,秉持公正客观原则,剖析矛盾根源,协调利益诉求,助力双方冰释前嫌,确保项目按既定轨迹稳步推进,实现互利共赢。
3.构建科学绩效评价体系:鉴于运营阶段绩效评价的复杂性,运用大数据挖掘海量项目运营数据背后的规律,精准锚定与造价紧密关联的指标。同时,召集跨领域专家开展多轮论证,权衡服务质量、运营效率与成本控制等要素,优化指标选取并合理分配权重。着重增加成本控制类指标权重,像设备故障率精确反映运维成本,能耗指标关乎长期开支,以此量化考核运营绩效,使工程造价与服务品质紧密联动,驱动项目持续良性发展。
六、结论
PPP 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充分认识其独特性,把控各阶段要点。尽管面临法规、利益协调、绩效评价等诸多挑战,但通过完善法规、强化协调、优化绩效评价等策略,可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确保 PPP 项目在合理造价范围内,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推动 PPP 模式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艳玲. 基于PPP项目模式的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研究[J]. 建筑与预算,2021(1):23-25. DOI:10.13993/j.cnki.jzyys.2021.01.007.
[2] 聂利利. 基于PPP项目模式的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设计管理研究[J]. 数码设计,2022(13):136-138. DOI:10.3969/j.issn.1672-9129.2022.13.smsj-shang202213042.
[3] 吕健. 基于PPP项目模式的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研究[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0(9):52-53. DOI:10.3969/j.issn.1671-3362.2020.09.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