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研究与环境效益分析

作者

何淞庆

朗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310051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不断深入,水环境治理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城镇污水处理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处理能力与处理质量直接影响到流域水质改善与生态系统健康。然而,目前部分地区仍存在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工艺落后、运行效率低等问题,制约了水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因此,有必要对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的技术发展、运行现状及其环境效益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污水处理工程的技术路径出发,分析其在污染控制、水资源回用与生态修复方面的实际效果,旨在通过科学评估污水处理工程的综合效益,为政策制定与项目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推动城镇水环境治理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1 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的技术体系研究

1.1 常见污水处理工艺对比分析( A2/O 、MBR、SBR等)

目前,城镇污水处理常用的工艺包括A²/O工艺(厌氧-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和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等。这三种工艺在处理效果、占地面积、运行成本等方面各具优势。A²/O工艺适用于氮磷浓度较高的污水,脱氮除磷效果好,稳定性强,运行成熟,在大中型污水厂中广泛应用;SBR工艺流程简单、建设周期短,适用于中小规模或初期污水处理项目,但对运行管理要求较高;MBR工艺则通过膜组件实现固液分离,出水水质优良,占地小,适用于对水质要求高的再生水利用项目,但膜组件成本高、易污染。三种工艺的选择需根据水质、水量和投资预算等因素综合考虑。近年来,随着对出水水质的要求提高,MBR工艺的应用比例呈上升趋势,尤其在新建小型污水处理站和高标准排放区域中逐渐推广。

1.2 工艺选择的适应性与区域差异性

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污染物种类和浓度,还受到地理、气候、经济水平等区域因素的显著影响。在北方地区,由于冬季气温较低,某些依赖微生物活性的工艺(如SBR)可能受到抑制,因此更适合采用抗寒性强、运行稳定的A²/O工艺;而在南方水资源紧张且再生水需求量大的区域,MBR工艺因其出水水质高、利于回用而更受青睐。此外,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更注重污水处理的集约化和智能化,倾向于采用自动化程度高、环保要求严格的工艺;而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则更关注初期投资与运行成本,可能偏向选择传统活性污泥工艺或改良型氧化沟工艺。因此,在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政策导向、发展规划和财力状况,科学选择最适合的处理工艺,以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最优结合。

1.3 再生水回用系统的集成与应用

随着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污水资源化成为城镇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方向。再生水回用系统作为污水处理工程的延伸,其核心在于将处理达标的出水进一步净化,满足不同用途的水质标准。当前,再生水主要用于城市绿化、道路冲洗、工业冷却用水、河道生态补水等,部分高标准项目可实现生活杂用水回用。再生水系统的集成需要在处理工艺设计阶段即统筹考虑,包括中水管网布设、储水调节设施、二级深度处理单元(如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纳滤等)的配置。MBR工艺因其出水水质高、SS低、细菌含量少,在再生水利用中尤为突出。在技术集成过程中,还需重视运行管理与水质监控,确保回用水安全。未来,再生水系统建设将朝着智能调度、多源融合和分质用水方向发展,助力城市构建节水型社会与循环水经济体系。

2 污水处理工程的运行管理与优化

2.1 智能化运行监测系统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污水处理厂逐步引入智能化监测与控制系统,实现运行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与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包括在线水质监测、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远程控制系统等组成部分,可实时监测进出水水质、流量、能耗、药剂投加量等关键参数,及时发现运行异常并自动调节设备运行状态。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算法与大数据平台,系统还能对运行状态进行趋势预测,辅助运维人员科学决策。相比传统人工监测方式,智能化系统显著提高了运行效率、降低了能耗与运维成本,同时提升了污水处理的稳定性与出水水质。当前,智能化运行监测已在大型污水处理厂初步实现,但在中小型项目中仍面临投资成本高、技术人员短缺等问题。未来,应加强标准化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推动智能化系统在更广泛区域的普及应用。

2.2 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泥的产生量大且处置难度高,若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是污水处理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目前,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浓缩、脱水、干化、焚烧、厌氧消化等,其中厌氧消化不仅能稳定污泥、减量化处理,还可产生沼气用于能源回收,实现资源化利用。近年来,污泥制肥、建材化利用(如制砖、烧结陶粒)等新型资源化路径也逐渐兴起。针对不同地区,应根据污泥性质、处理能力和市场需求,选择最具经济性与环境效益的处置方式。同时,需加强对污泥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控制,确保资源化产品的安全性。随着“无废城市”建设的推进,污泥处理将向低碳、循环、协同处理方向发展,推动污水处理系统整体迈入绿色运营新阶段。

2.3 运维模式转型:从“达标排放”到“绿色运营”

传统污水处理厂的运维目标主要聚焦在“达标排放”,即确保出水水质满足国家环保标准。然而,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与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化,污水处理行业正在加快向“绿色运营”模式转型。在绿色运营模式下,不仅要确保污染物削减,还强调能耗、水耗、碳排放等多维度指标的综合优化。例如,通过引入低能耗工艺、能量回收技术(如污泥厌氧消化产沼气)、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方式,推动污水厂向“能源中和”迈进;同时,采用智能化控制与精细化管理,实现药剂投加、曝气量的动态优化,提升运行效率。绿色运营还包括再生水回用、污泥资源化利用等技术集成,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链条。未来,污水处理厂将不再仅是“污染终端”,而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4 结语

城镇污水处理工程不仅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核心工程,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构建绿色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污水处理工程的技术路径、运行机制及环境效益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明确提出了提升污水处理环境效益的关键要素与优化路径。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技术集成创新、智能化运维和再生水利用,推动污水处理工程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循环”转变,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战略的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 孙晓梅,李志强. 城镇污水处理工艺发展与技术选择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4): 2122–2128.

[2] 王丽娜,陈天宏. 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环境效益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 2022, 38(5): 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