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知识”教学的实施困境与对策研究

作者

庞晋渝 周涛

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处 吉林省长春市 130022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其中,“健康知识”与“运动技能”并重,共同构成了课程内容的基础。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是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养、实现终身发展的基石。然而,与易于展示和考核的“运动技能”相比,“健康知识”教学在实践层面长期处于“讲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许多学校的健康知识教学流于形式,效果不彰。因此,系统分析其实施困境,并寻求切实可行的破解之道,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健康知识”教学的实施困境

1.1 观念认知困境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长期被视为“副科”,相较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其地位和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这种观念偏差直接影响了“健康知识”教学的开展。学校管理层往往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主科教学和升学考试相关科目上,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投入相对较少。在课程设置上,健康知识教学课时被压缩,甚至被其他学科占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对于“健康知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定位,许多教师也存在模糊认识。部分教师认为健康知识教学只是运动技能教学的附属品,是为了满足课程大纲要求而进行的简单讲解,没有充分认识到健康知识对学生终身健康的重要意义。这种观念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健康知识教学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 教学内容困境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健康知识的教学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环境和健康需求,但现有的教材内容往往缺乏针对性。比如,在青春期健康知识教学中,教材内容可能过于笼统,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性别学生在青春期面临的特殊问题和困惑,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1.3 教学方法困境

在“健康知识”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即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讲和记录。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没有真正理解和消化。例如,在讲解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知识时,教师如果只是通过口头讲解和图片展示,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1.4 教学评价困境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在“健康知识”教学中,教学评价机制存在明显的缺失。目前,对“健康知识”教学的评价主要以书面考试为主,这种评价方式只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教学评价的反馈机制也不完善。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考试试卷后,往往只是简单地公布成绩,没有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反馈,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也无法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1.5 师资队伍困境

“健康知识”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体育与健康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目前学校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整体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主要集中在运动技能方面,对健康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和系统,缺乏相关的医学、营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准确、全面地讲解健康知识。另一方面,教师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缺乏持续学习和提升的平台。随着健康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教师需要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理念,但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往往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

2 破解“健康知识”教学困境的对策

2.1 革新教育理念,重塑课程定位

学校管理层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健康知识”教学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健康知识教学与运动技能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学校要合理安排课程课时,确保健康知识教学有足够的时间保障,避免课时被压缩或占用。同时,要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师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2 优化内容供给,贴近学生生活

教材编写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环境和健康需求,对健康知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要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采用案例分析、故事讲述、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时,可以引入一些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调节方法。

2.3 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

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健康知识”教学的实效性。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健康知识。例如,在讲解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知识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运动中可能出现的损伤情况,并探讨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然后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动画视频等,将抽象的健康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和辅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2.4 完善评价机制,注重行为导向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是提高“健康知识”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改变以书面考试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学习过程和实际应用能力。可以增加实践操作考核、课堂表现评价、小组项目评价等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5 强化师资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学校要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让教师及时了解最新的健康知识和教学理念。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医学、营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技能培训。例如,可以邀请医学专家为教师举办健康知识讲座,邀请教育专家进行教学方法和评价的培训。此外,教师自身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研究健康知识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期刊,参加网络课程学习等方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共同提高“健康知识”教学的水平。

结论: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健康知识”教学,是实现课程育人价值、培养学生健康素养不可或缺的一环。当前其面临的实施困境是系统性的,源于观念、内容、方法、评价和师资等多个层面的问题。破解这些困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育管理者、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协同努力,从革新理念入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优化内容供给,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并持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唯有如此,才能让健康知识教学真正“活”起来、“实”起来,入耳、入脑、入心,最终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奠定终身健康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季浏 . 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 [J]. 体育科学 , 2022, 42(5): 3-17.

[3] 王健, 黄宽柔. 健康体适能理论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困境与路径选择 [J]. 体育学刊 , 2021, 28(3): 88-93.

[4] 李浏 . 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教育内涵与实施策略 [J].课程·教材·教法 , 2020, 40(8): 112-117.

[5] 潘绍伟 . 学校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 [J]. 中国学校卫生 ,2019, 40(1):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