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无二的“我们”
王彬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实验小学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研究动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上,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对象的延伸探究。通过“为什么能从人群中快速识别某个人”这一生活化问题切入,引导学生发现:即使是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的相貌也存在差异。教材设计了三个递进式活动:先聚焦小组内的相貌特征观察,再扩大到班级范围的相貌普查,最后通过性状组合分析,理解“多样的性状组合造就独特个体”的科学原理,最终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多样性不仅体现在物种之间,也存在于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的完整认知。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通过前四课学习,初步认识到“不同生物有不同特征”,但对“同一物种内的个体差异”缺乏系统思考。他们每天与同学相处,能直观感受到彼此相貌不同,却很少主动分析“差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此时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和归纳能力,对“自我”及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浓厚,适合通过具象活动理解抽象的“性状组合”概念。
三、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知道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理解生物的不同性状特征通过多样组合,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2. 过程与方法:学会有序观察和记录相貌特征,提高辨析不同性状的能力;通过数据统计和逻辑推理,理解“性状组合”与“个体独特性”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同学协作的重要性,乐于在探究中分享发现;感受生物多样性的奇妙,认同“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并识别人类相貌的不同性状特征(如单眼皮 / 双眼皮、有耳垂 / 无耳垂等)。难点:理解“多种性状的不同组合,导致了个体相貌的唯一性”。
五、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面小镜子、《相貌特征观察记录表》;教师:PPT课件(含常见相貌特征示意图)、班级相貌普查统计表(电子版)、性状组合分析图表。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猜猜他是谁”——激活探究兴趣
活动:教师描述班里一位同学的典型相貌特征(如“她有一对弯弯的柳叶眉,笑起来眼睛会变成月牙儿,下巴尖尖的”),请学生猜测是谁。追问:1. 为什么仅凭几句话就能猜到是他?(因为每个人的相貌有独特之处)2. 我们和身边的同学,相貌完全一样吗?(不一样)导入:“人与人之间的相貌差异藏着很多科学奥秘,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相貌各异的我们》。”
(二)活动一:小组观察——发现相貌的“同与不同”
聚焦特征:“人与人的相貌差异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我们先从最明显的‘眉毛’和‘眼睛’开始观察。”活动要求:1. 小组内轮流观察同伴的眉毛(形状:弯 / 直、浓 / 淡)和眼睛(单眼皮 / 双眼皮、眼型:圆 / 长);2. 用简笔画或文字在《观察记录表》上记录特征,重点标注“和自己相同”与“不同”之处。汇报交流:选取1-2 组展示记录,引导学生发现:“就某一个特征而言,人与人可能相同(如都是双眼皮),也可能不同(如有人眉毛弯,有人眉毛直)。”小结:单一相貌特征无法完全区分个体,但差异已初现。
(三)活动二:班级普查——扩大观察的“样本库”
拓展特征:“除了眉毛和眼睛,还有哪些相貌特征能帮我们区分彼此?”(引导学生列举:有无耳垂、直发 / 卷发、下颌有无凹沟、鼻梁高低等)。普查设计:选取 6 个典型特征(单眼皮 / 双眼皮、有耳垂/ 无耳垂、直发 / 卷发、下颌有 / 无凹沟、前额有 / 无“美人尖”、鼻梁高 / 低),开展班级普查。 活动步骤:1. 学生用镜子观察自身特征,在记录表上勾选对应性状(如“双眼皮”打√,“单眼皮”打 × );2.教师收集数据,在电子表格中实时统计各特征的人数(如“双眼皮32 人,单眼皮18 人”)。发现讨论:“哪些特征在班级中出现的人数较多?(如多数人有耳垂)但为什么依然能区分每个人?”(引出“单一特征不够,需组合分析”)。
(四)活动三:性状组合— 破解“独一无二”的密码
递进思考:“如果把不同特征的性状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可能?”计算推理:1. 以2 种特征为例:双眼皮(A)/ 单眼皮(a)、有耳垂(B)/ 无耳垂(b),组合方式有 AB、Ab、aB、ab,共 4 种(2²);2. 学生自主计算3 种特征的组合数( 23=8 种)、4 种特征( 24=16 种)……3. 延伸:若考虑 10 种特征,组合数达 210=1024 种,远超班级人数。结论:“即使有些特征相同,多种性状的组合方式也几乎无穷无尽,因此每个人的相貌都是唯一的。”拓展迁移:“这种规律适用于其他生物吗?”(结合达尔文“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说明生物多样性的普遍性)。
(五)课后延伸:将探究延伸到生活
1. 对比自己不同时期的照片,观察相貌随年龄的变化;2. 与父母对比相貌,找找“相似的特征”(为后续“遗传”知识铺垫)。
(六)总结升华
“每个人都是由无数独特的性状组合而成的‘限量版’。希望大家珍惜自己的独特性,也尊重他人的差异,在多样的世界里绽放自己的精彩!”
七、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 生活化导入,激活探究欲:“猜猜他是谁”的游戏贴近学生生活,瞬间聚焦“相貌独特性”这一核心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进入探究状态。2. 活动设计层层递进:从小组观察到班级普查,再到性状组合计算,由具象到抽象,符合学生“感知—归纳—推理”的认知规律。尤其是用“2 的 Πn 次方”计算组合数,将抽象的“多样性”转化为具体数字,突破了难点。3.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自主观察、数据记录、小组讨论”等环节,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班级普查时,电子表格实时统计数据,增强了活动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二)不足与改进
1. 特征选择需更精准:部分特征(如“鼻梁高低”)界限模糊,学生判断时易产生争议。下次可选取更易区分的特征(如“有无酒窝”“头发颜色黑 / 黄”),并提供标准示意图。2. 个体差异关注不足:少数学生因害羞不愿主动观察自己或他人,参与度较低。可设计“匿名统计”环节(如用学号代替姓名),或让学生先观察家人照片,降低心理压力。3. 拓展深度可加强:课后与父母对比相貌的活动,若能提前提供“遗传特征记录表”(如“我和妈妈都有耳垂”),可引导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观察,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三)教学启示
科学探究应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活动。本课通过“看、记、算、议”等环节,让学生不仅“知道”相貌各异的现象,更“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真正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回归生活”的理念。未来教学中,还需更灵活地应对课堂生成,让探究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