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作用分析

作者

张云潇

临沂市河东区凤凰岭街道中心小学 山东 临沂 276000

引言

问题并不在于是否让学生“合作”,而在于如何让合作真正服务于数学学习。小学阶段的数学活动强调量的认识、算法的掌握与书面表达的规范,这些目标如果缺少面对面的解释、同伴的追问与及时的反馈,容易停留在记忆层面。起步宜稳,流程宜简,环节宜清。

一、以“同构任务与角色分工”搭建低门槛合作

同构任务指结构一致、数据可变的题型,便于学生在多次重复中稳定表达与操作。课堂将小组角色简化为“解释者、记录者、提问者、汇报者”,每个角色只承担一件事,避免职责重叠;解释者用固定句型说清关键规则,记录者只写中间量,提问者用简短问题提示遗漏,汇报者把过程复述给全班。教师提供板书图作为共同参照,流程上强调“先说清,再动笔”。

例如,“毫米、分米和千米”这一课,某地的某班把“把书本的长用厘米表示并换算成毫米”作为组内同构任务。解释者先口述“相邻单位十倍关系”,指着板书图读出“厘米到毫米向下拆分,每一厘米等于十毫米”,记录者在练习纸上写下被测长度并空出换算位置,提问者追问“是否已写单位,是否按相邻关系换算”,汇报者最后对全班口述“先测得若干厘米,再按每一厘米等于十毫米换算成若干毫米”。教师走到一组旁边,只补一句“口头与板书一致”,其余不干预。

二、以“中间过程可视化”提高程序性计算的稳定度

计算正确率与中间过程是否外显高度相关。把关键动作在纸面或黑板上具体呈现出来,如把进位标在位上角,把临时积写在对应位的下方,让组内每个人都能看见并据此展开对话,能明显降低遗忘与跳步。配套的用语简短明确,如“从个位起”“对齐写”“这一个进位放在十位上角”。

例如,“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课,教师在黑板画出竖式模板,标出个位、十位与百位的列,左侧留出“进位角”。某组的解释者边写边说“从个位起乘”,记录者在“进位角”写上小小的点,提问者只问“数位对齐了吗”,汇报者把两处乘得的临时积读给全班听。学生在看见彼此的“进位角”后,很快意识到先前丢写的环节,随即补记。教师走近,只提醒“临时积别挤在一起,位要清楚”。如果发现组内把进位写在数的中间位置而遮挡了下一步,课堂应立刻回撤到“只口述、先不落笔”的阶段,统一口头流程,再恢复书写。短句兜底:位要清楚[1]。

三、以“先估后算”的协作推理链稳住数感与正确率

先估范围、再做竖式、最后用估算回看结果,是把数感与程序捆在一起的可靠做法。小组内先由提问者发起“估一估”的口头环节,大家给出一个上界与下界,解释者说明“为什么落在这个区间”,然后执行者完成竖式,记录者把估算与结果并列在纸面上,汇报者说明“是否合理”。当估算与结果差距过大或解释语句含糊,小组必须暂停,先核对估算思路,再检查竖式的位与进位。

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教师给出两个接近整十的数,某组先讨论“都接近整十,所以大致可看作整十相乘”,由提问者提出“结果大致会比整十相乘略小还是略大”的问题,解释者指出“个位与十位参与的乘法会带来略大的偏移,但仍在估算范围之内”。接着,执行者在竖式中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把临时积写在个位起;再用十位去乘,把临时积写在十位起;记录者把两次临时积相加的结果与估算范围并列,汇报者向全班说明“结果落在先前的估算区间内,理由是两个因数都靠近整十”。若出现两次临时积写在同一列的情况,教师应马上回撤到“讲清对齐规则”的公共演示,再让小组回到座位继续完成后续练习。这一步很关键。

四、以“句型支架与可复述表达”固化数学语言

学生会做但说不清,是课堂常见现象。把必要的句型作为支架提供给学生,能让他们在解释时有话可说、有处可停。句型不求多,只求稳,如“把……换算成……,根据……之间的相邻关系”“先从个位起乘,再……”“因为……所以结果在……之间”。复述是检验,组内轮换说一遍,即可暴露理解的薄弱点[2]。

例如,“毫米、分米和千米”这一课,教师在黑板右侧贴出三条简短句型,鼓励学生在口头与书面中使用。某组先用量尺获得以厘米表示的长度,解释者按支架说“把长度从厘米换算成毫米,根据相邻单位十倍关系”;记录者写下“从厘米到毫米乘以十”的短语,提问者追问“是否写清单位”;汇报者面向全班复述“先测得若干厘米,再按相邻关系换算成若干毫米”。教师只在关键处插入一句“请说出相邻与非相邻的区别”,学生立即补充“相邻用一次十倍,隔一级则再用一次十倍”。若支架句型被机械套用导致语句冗长,课堂就把支架收回到只保留一条核心句,避免语言负担过重,恢复到“短句直说”的状态。清楚就好。

五、结束语

合作不是热闹的代名词,而是把数学的关键步骤与语言说明交到学生手里。本文围绕单位换算与乘法竖式等基础内容,给出了面向课堂的若干操作要点:同构任务与角色分工稳住起步,可视化中间过程托住程序,先估后算让数感与算法相互校正,句型支架与互评闭环把表达与责任连在一起,稳住流程,学习自然向前。

参考文献

[1] 俞盼 . 探究小学数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J]. 科研成果与传播 , 2024(5):164-167.

[2] 戴飘琴 . 小学数学课堂中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方式及策略 [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2020, 000(011):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