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背景下板书现状及作用刍议
徐玮华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 710072
【内容提要】板书作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现代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已逐渐显现出没落的趋势。教学中,板书常常是靠边站,也常常被遗忘;公开课很少在老师精心设计的行列里,平时课堂上更是随意随性,漫无边际甚至一字没有。本文便从板书的现状与作用两方面展开阐述,详细分析了课堂上的不良现象,重新认识了板书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一线老师对板书的重视。
板书,是教学中运用到的一种教学媒体,是传递课堂教学信息的重要载体。它既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跟随老师的教学逐渐完成,可谓是教学中的“无声的语言”;它也是一种静态呈现,系统地体现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思维,巩固学生的理解。
忧
板书有过辉煌历史。“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披星戴月,一支粉笔谱春秋,名扬华夏;呕心沥血,三尺讲台铸师魂,桃李芬芳”“站三尺讲台,传李杜韩柳诗文;握一支粉笔,授孔孟老庄学问”------ 这些华词丽句是对老师教学工作的称颂,而创造“板书”的工具——黑板和粉笔,已然成为教师美好形象的代名词。
如今,随着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手段的新宠,曾经备受瞩目的黑板和粉笔也渐渐沉寂,不复往日荣光。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板书明显遭受冷遇,已日渐萎缩,甚至在很多课堂上面临“下岗”的尴尬。
烂尾工程、独角戏、便利贴、雁过无痕等主要问题,这些现象,令人担忧。回顾整个教坛,一线教师大都埋头钻研技术而少有关注板书,即使是专家学者近二十年来也鲜有板书方面的研究专著。板书还远远没有到“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可我们的有些课堂,已经让它提前“退居二线”了。少了板书的课堂,就是不完整的课堂。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板书,就是课堂艺术的一种呈现,它不应当委屈地被放置在角落,而应该真正用心采用艺术手法,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思
在当今的技术热背景下,我们应当冷静思考:板书(这里所指的板书,指的是教学现场的书写行为这样的传统板书)是否一无用处?技术能否完全取代板书?
答案显而易见:即使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的程度,板书仍然在育人功能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仅以语数课堂为例,谈谈传统板书的重要作用。
一、传统板书的德育功能
究根结底,教育的最终指向都是为了培养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所以,德育工作就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正好的品德教育,不是喋喋不休,不是反复操练,而是一点一滴的浸润熏陶。从这个层面来讲,传统板书的确是对孩子们进行正向力量教育的很好的方式。老师板书时的一笔一画,呈现的板书的精当美妙,无不体现着工作者的用心用情,这样的敬业认真、精益求精、不断超越的优秀品质,怎能不在学生心中荡起涟漪?不用老师多说一言,肯定会有很多孩子也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学习乃至将来的工作。
二、传统板书的美育功能
前面所提到的“便利贴”似的板书,其中一个最大的不足就是呈现的是标准化的模式。有学者曾强烈反对,认为“标准化的东西就不是艺术。打出来的字,虽然个个都漂亮,但是整合起来一看,就是模板,根本不是艺术品。”的确,倘若老师在写准确、写工整的基础上,能有所创新,变换形式,甚至加入图画等因素,那一副板书就是一张构思精巧、图文并茂的微型板报,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发他们对美更细致深入的感受。两年前,张也教授、郦波教授来我校作报告时,一手漂亮潇洒的板书瞬间征服了广大教师,大家在接受思想的洗礼时也欣赏到他们板书所创造的独一无二的美,并深深为之折服。
席勒曾在《美育书简》认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们先成为审美的人。”让学生认识美、爱好美,才能使他们愿意去创造美;同时美也能促进智力、体力的健康发展,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这是道德目的所涵盖不了的。所以,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传统板书的智育功能
诚然,传统板书的智育作用前人论述颇多,不再一一赘述。在此对大家较为忽视的两点做以说明:
1. 传统板书更有利于时时刻刻互动
电子板书的预设性很强,但课堂充满变化性。如果处处被“预设”牵制,课堂就像带着镣铐跳舞,容易被“电子板书”牵着鼻子走。即使没有走偏,电子板书也无法对课堂上生成的新鲜内容及时呈现。这一点,传统板书就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机智的教学,会根据学生的反应,小到调整板书布局和书写方式,大到删减替换和增加板书内容,无一不精,无一不快。而及时的反馈又能反过来促进师生之间产生更好的互动,课堂便走上良性循环。
2. 传统板书更有利于随时随地创新
中国近年来对“智育”的认识包括“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一重要内容。传统板书在这一方面也有独特性。
相较于多媒体的表现手段而言,一支粉笔过于简陋,然而,正因其所需少,反而受到的制约也少,更有利于教师随时随地展现自己的思考与发现。课堂上的这种创新,既适用于内容,也适用于形式;既能重现教师的设想,也能展现学生的灵感,当鲜活的创新就在学生眼前发生,就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积极的思考。这样的效果不是一闪而过的“电子板书”所能达到的。
结语:也许对如何发挥板书的重要作用,同仁们会见仁见智。但就课堂教学而言,当它沦落到仅是“完整课堂”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甚至会渐渐消亡时,身为教师我们不可能不心痛。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传统板书的功能,如何平衡好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的配合使用,我们期待有更好地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