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中的应用
梁政
辽宁 沈阳 110000 身份证号:210122199605170015
引言
在科技持续演进的进程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 AI)逐渐展现出其在产业革新中的关键作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领域,AI 技术的引入为传统技术体系注入了新的发展思路,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了值得关注的新方向。作为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状况与国家制造业的竞争力密切相关。人工智能依托其应用价值,或能为提升机械产品品质、优化成本结构、提高生产效能提供助力。对人工智能在此领域的应用进行探究,推动机械行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1 人工智能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1.1 智能化设计方案生成
在传统机械设计领域,设计方案的构思与形成往往依赖于工程师的专业积累和实践经验,这一过程不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设计结果也可能受到个体认知的局限。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后,设计系统能够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历史设计数据、产品性能参数以及市场需求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以深度学习算法为例,通过对不同机械产品设计案例的系统性研究,能够提炼出设计过程中的共性特征与潜在规律。当面临新的设计任务时,系统可以据此生成一系列候选方案,这些方案既包含了行业内的成熟设计思路,也可能涌现出具有创新性的设计元素,为工程师提供多元化的参考方向,进而优化设计流程,提升设计效率。在汽车发动机设计场景中,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基于动力性能、燃油经济性等关键指标,为发动机结构设计与零部件参数配置提供多组可行性方案,为后续的深化设计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1.2 优化设计参数
机械产品的性能与设计参数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传统的参数优化策略通常依赖于多次试验和经验性调整。这种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效率提升空间,且在获取最优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人工智能领域中的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先进优化方法,为参数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优势在于能够在复杂的参数体系内进行全局性探索,进而更高效地寻求较为理想的设计参数组合。
以机械传动系统的齿轮设计为例,模数、齿数、齿宽等多个变量构成了设计参数体系,这些参数彼此关联,共同影响着齿轮的传动效率、承载能力等关键性能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借助遗传算法,将齿轮性能指标作为优化方向,通过模拟生物进化机制对参数组合进行迭代调整,最终有望获得兼顾性能需求与成本控制的齿轮设计参数方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优化齿轮综合性能,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1.3 虚拟仿真与设计验证
在机械设计流程中,虚拟仿真技术作为重要验证手段,有助于及时排查潜在设计问题。当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虚拟仿真体系后,该技术的应用效能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以有限元分析为例,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可实现模型网格划分的智能化处理,依据模型结构特点及载荷分布情况优化网格布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分析的精准度与时效性。此外,通过机器学习对海量仿真数据的深度挖掘,能够探索设计参数与产品性能之间的关联规律,为评估不同设计方案的实际运行效果提供参考依据。在航空发动机设计领域,采用人工智能赋能的虚拟仿真技术,可针对气流动力学特性、热传导过程等复杂物理现象开展系统性模拟研究,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提供有力支撑,进而在实践中减少物理样机的迭代次数,对缩短研发周期、控制开发成本具有积极意义。
2 人工智能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应用
2.1 生产过程优化
机械制造流程涉及多个环节,各环节的参数调控与节奏安排,在产品品质把控和生产效能提升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采集并分析生产环节中的实时数据,涵盖设备运行参数、加工精度指标、生产进度情况等信息,为生产过程的优化提供依据。以数控机床加工场景为例,借助传感器对刀具磨损程度、切削力大小、主轴转速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刀具磨损预测模型,基于模型的预测结果,可适时对切削参数予以调整,或安排刀具更换工作,从而降低因刀具过度损耗引发加工质量波动和设备故障的可能性。此外,结合订单需求状况、设备运行状态等多方面因素,人工智能还能够对生产排程方案进行优化,合理规划各工序的执行顺序与时间分配,为提升设备使用效率与生产效率提供助力。
2.2 质量检测与控制
在机械制造领域,传统质量检测方式以人工检验和基础自动化设备为主,在实际应用中,其工作效能与检测准确性存在一定提升空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质量检测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人工智能检测系统,借助深度学习算法对海量产品图像进行数据训练,能够有效识别产品表面诸如裂纹、划痕、孔洞等细微缺陷,在检测精度与处理效率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以汽车零部件制造为例,运用计算机视觉检测系统对汽车轮毂、车身覆盖件等部件实施表面质量检测,可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产品,减少不良品流入后续生产环节的风险。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还能通过对生产过程数据的深度剖析,前瞻性地洞察产品质量变化趋势,辅助企业提前布局质量管控策略,助力产品质量稳定性的提升。
3 人工智能在机械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3.1 智能控制系统
在传统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实践中,其采用的固定控制策略在面对复杂多变工况时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为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使其在决策能力方面展现出显著提升空间。以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为例,强化学习算法的应用可助力机器人根据环境变化与任务需求,探索更为合理的运动轨迹与操作策略。在汽车焊接生产线场景中,焊接机器人通过强化学习机制,有望在不同焊接位置和工件形态下,对焊接参数及动作进行动态优化,从而更好地保障焊接质量的稳定性。值得关注的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控制系统还具备实现多设备协同控制的潜力,能够依据生产任务与设备状态,对各设备运行进行更为科学的协调,进而提升自动化生产线的整体运行效能。
3.2 自适应控制
在机械加工场景中,加工对象的材料属性、加工余量等参数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这对传统控制系统的实时调控能力提出挑战。人工智能自适应控制系统凭借其独特优势,可基于加工过程的实时数据,对控制参数进行动态优化。以数控加工为例,通过传感器采集切削力、加工尺寸等关键参数后,借助自适应控制算法,可对切削速度、进给量等加工参数实施精细化调节,进而提升加工精度的稳定性。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还可依据设备的性能演变与磨损状态,对控制策略进行智能化调整,在保障加工质量与效率的同时,有助于延长设备的有效服役周期。
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性。在机械设计、生产制造及自动化控制等环节的创新应用,不仅显著提升了设计效能,优化了生产流程,也在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机械行业可以通过积极探索应对策略,挖掘技术应用潜力,逐步推进智能化转型进程,从而增强行业竞争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涵 , 梁家勋 . 人工智能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分析 [J]. 新型工业化 ,2021,11(11):250-251+253.
[2] 邹相宝 . 人工智能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 [J].集成电路应用 ,2021,38(09):144-145.
[3] 孙后法 . 人工智能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中的创新应用[J]. 新型工业化 ,2021,11(08):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