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降低工程造价对策
何彬
中交一公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215011
引言:随着现阶段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现阶段人们对于建筑的设计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建筑设施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质量,还需要满足当前人们的审美需求。这导致建筑设施在设计方面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再建设时更加繁琐,从而加大整体的资金使用。因此,做好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不仅能够确保资金的科学运用,还能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1. 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
1.1 设计影响因素
设计阶段是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直接影响工程量大小和构造复杂状况及材料规格,对工程造价总体状况具备决定性的影响力,包括建筑功能的定位、结构体系的选择、建筑面积的控制、层高的设定,相关人员使用功能的科学分区和建筑设备配置标准界定因素,这些对造价在设计与精度方面形成影响。其中结构类型、基础形式及选型,会直接影响土建造价及施工技术。设备系统配置与机电工程造价呈直接影响态势,其中设计方案经济性分析不够到位和设计变更频繁出现都可能造成工程造价的非管控性增长,有效控制设计相关指标、优化建筑及结构设计布局、加强限额设计管理规范、推行全阶段造价控制机制是设计阶段降低项目整体造价的关键[1]
1.2 施工管理措施的影响
施工管理对建筑工程造价有直接影响,施工组织设计科学性高低直接关系到施工流程能否高效有序实施,若是遇到工序衔接不合理与资源配置滞后问题,会引起各种问题,由此引起人工费与机械费和间接成本的非计划性上升。施工进度控制的精准程度牵扯工期延误风险,进而使现场管理费和临时设施费与工期索赔费用上升,施工方案的经济特性对施工成本起着关键调节效用,采用技术精湛、经济合算的施工工艺可有力压缩材料耗用,降低机械摊销费用与措施项目开支,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劳动力组织形式直接左右单位工程量施工效率及施工成本的动态,若施工现场呈现材料堆放混乱、机械使用效能不足、工人配置不合理状况,会引发直接工程费上升,机械设备调度合理性左右着机械闲置率和折旧费用摊销占比,材料现场管理的规范程度影响材料损耗率与采购成本控制本质。
2. 降低建筑工程造价的具体措施
2.1 提高工程造价的设计优化
相关人员通过深化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时期的方案筛选与经济技术分析,可有效防范设计阶段结构超出规定和功能过度冗余与材料选型不当等引发的造价失控局面,在专业协同开展设计活动时,需推动限额设计与价值工程的应用实施,合理调控单位建筑面积造价水平,提升构造做法及功能布局,去除无功能用途的建筑空间,促进使用效率与造价效益的合理比值。针对结构设计层面,应在地质勘察报告以及荷载条件恰当选型,避免结构出现冗余和不必要的安全系数累积现象,倡导优先采用具有经济性的结构体系及高强度物料。当进行建筑设计相关工作时,相关人员应规避造型繁杂、构造节点琐碎、非标构件扎堆等有碍施工效率与造价管控的不合理情况。在机电设计实施阶段应注重对性价比加以分析,减小能源的浪费规模与设备的冗余规模。相关人员通过 BIM 技术实施多专业管综的优化与碰撞排查,有利于减少因设计错误引发的返工资金消耗,相关人员需将全过程造价控制贯穿设计各阶段,确定设计指标管控体系与动态投资分析机制,由根源实现工程造价的精确预测和恰当控制与动态优化调整,以此增强工程投资效益及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经济性[2]。
2.2 加强对材料价格与从业人员的管理
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实施阶段,强化材料价格及从业人员管理能有效把控造价支出的核心,相关人员应当建立起健全的建筑材料采购价格信息数据库,对市场价格波动开展动态监控并将工程量清单计价和定额计价与目标成本法相结合,即刻进行材料预算的变动,避免因材料价格的异常起伏使得工程造价陷入混乱。相关人员通过开展集中式采购和规模化采购以及供应链整合管理,提高材料采购的效率,同时加强采购环节合同管理及监督,有效严控材料浪费与偷工减料这类现象,相关人员应加强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及造价咨询机构等从业者的资格核查与职责落实,有效落实工程造价管理规范,保障预算编制、结算审定、工程量计量、合同价款调整等关键流程的规范性与精准度。采用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提高造价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与责任,防范因主观失误与道德风险而出现成本偏差,推动信息化管理举措的实施,利用建筑信息模型和造价管理软件与项目管理平台开展,做到材料消耗把控和人工费用核算与工程进度同步融合,增强全过程造价管控精度及运行效率。
2.3 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造价的管理
施工阶段中对工程造价实行管理是实现建筑工程投资控制目标的关键,重点注重建立全阶段介入的动态造价控制模式,施工阶段造价管理需凭借施工图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以及进度计划,恰当制定施工成本控制标的,相关人员应对成本核算体系进行细化处理,切实落实成本责任制度,强化施工进行时合同管理体系、变更管理机制、索赔控制策略与现场签证审核办法的实施。同时采用动态成本管理体系,实时追查实际支出与控制指标的偏差情形。相关人员通过成本分析迅速调整施工规划与资源分配加快施工进度与工序衔接水平,规控机械利用效率、人工消耗规模与材料损耗水平,强化对非计划性开支的把控,防范因施工方案的不合理状况、施工组织的失序、技术措施的偏差或资源的浪费造成造价超预算,同时加强施工全阶段信息化管控。在 BIM 技术和项目管理相关软件及成本管理系统,相关人员做到工程量动态计量工作和变更流程闭环管控模式,以此加大数据透明度提升管理效率[3]。
2.4 加强工程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在工程结算阶段加大工程造价管理强度,是实现建筑工程成本控制闭环管理的关键,此阶段应严格按照施工日志以及监理报告等相关资料,对施工单位所申报的工程结算资料做全面审查,保障工程量核算准确和计价依据合法以及变更处理恰当。应强化工程量审核同计价规则的适配性,切实遵照相关计价定额执行,严谨鉴别工程变更和工程索赔以及设计变更引起的费用增加部分,防范工程量虚报和重复填报及项目漏列现象,并形成一套完善的结算审计机制,引入全过程造价咨询单位达成协同配合,加大对暂估价项目以及计日工的审核精细度,维护结算数据的真实性与完备性。在当前这一基础上,驱动 BIM 技术在结算阶段达成集成式运用,采用三维算量及施工过程可视化举措,增进结算数据精准程度与审核效率。另外,还应该加强对于人员方面的管理工作,积极使相关人员了解最新的相关内容,确保相关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材料的资金变动情况,以此减少其他的问题产生。同时,还应让相关人员在一起进行交流与探讨,从而一起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将经验传递给新人,以此更好的胜任自身的岗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造价受多因素牵动,主要体现在设计阶段方案选定、施工管控执行力度、材料及人员管理规范与否以及结算阶段审核严格与否,为有效达成削减工程费用的目的,相关人员需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视角出发,构建科学且合理的造价管控机制,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和规范施工管理流程及人员管理力度、提升工程结算审核速率。
参考文献:
[1] 贺启明. 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与控制对策研究——以某建筑工程为例 [J]. 房地产世界 ,2024,(22):101-103.
[2] 李恺悦, 王羽佳. 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与降低工程造价的对策 [J]. 居业 ,2024,(10):125-127.
[3] 石丽霞. 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及造价降低策略[J].居业 ,2024,(07):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