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俄译中的意境再现与接受问题
徐瑶瑶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1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诗学在语言艺术、意境营造和哲理思考等方面的独特成就。自十九世纪以来,随着中俄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唐诗逐渐进入俄语世界,成为俄罗斯学界、文学界乃至广大读者认识中国文学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十世纪以来,随着中俄互译事业的发展,唐诗翻译不仅在语言学和比较文学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而且在跨文化传播和中俄文明互鉴层面具有了重要意义。唐诗意境的独特性与俄语文学传统中的诗意表达之间,既存在着审美共鸣,也呈现出差异与张力,这使得唐诗的俄译成为跨文化翻译研究中极具代表性的案例。
在众多唐代诗人中,杜甫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其诗作兼具历史厚度、社会关怀与个人情怀,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艺术风格。杜甫诗歌的复杂性和高度艺术性,使其在俄译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既忠实于原诗的内容与形式,又能在目标语文化中再现其意境与情感张力,成为翻译实践和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旅夜书怀》作为杜甫晚年的代表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其诗歌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全诗通过夜晚行旅中的所见所感,将宏阔的自然景象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感怀紧密交织,表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心境。本文采用文本细读与接受美学相结合的方法。前者通过逐联对比分析三个译本,揭示译者在意象、风格和形式层面的取舍;后者则借助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空白”等概念,考察译文在俄语读者中的可能效果。
二、语料与研究对象
2.1 诗歌原文: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该诗艺术价值独特,作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诗人漂泊无依的身世之感,还通过自然意象与哲理思考,建构出高度凝练而深邃的意境。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以静谧清冷的画面开篇,营造出孤旅之感;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将广阔天地与个人境遇融合,凸显宇宙与人生的对比;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则转入对仕途的反思,折射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以孤独的沙鸥形象作结,象征诗人漂泊无依的身世。整体上,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也深刻反映了杜甫的身世境遇与人格特质。该诗已有多个俄译版本流传,且译本差异明显,为对比分析提供了良好的语料基础。在现有译本中,本文选取了三位译者的版本:阿列克谢耶夫(Алексеев В.М.)、佩雷莱辛(Перелешин В.Ф.)和斯特鲁恰利娜(СтручалинаГ.В.)。这三位译者活跃于不同时期,都曾翻译过《旅夜书怀》,其翻译风格迥异,代表了俄语世界唐诗翻译的三种不同取向。
2.2 诗歌译文阿列克谢耶夫译:
Ночью во время скитаний пишу о своих чувствах Ду Фу
Тонкая травка, берег под слабеньким ветром; Мачта торчит - лодка одна лишь ночью.
Встала звезда над ровною ширью полей,
Плещется месяц в струях великого Цзяна.
Может, прославлюсь как сочинитель стихов? - Службу-то бросил из-за старческих хворей.
В лодке качаюсь - с кем, неприкаянный, сходен? С чайкой в волнах - как и она, одинок.
佩雷莱辛译:
Размышление ночью
Ду Фу
Травой поросший берег. Ветерок.
В ночи корабль недвижный одинок.
Небесная равнина звёзд полна.
Река струится. Бьёт ключом луна.
Ах, разве славу мне доставит труд?
Его болезнь и старость оборвут.
Кружусь, кружусь... Ужели жребий мой
Быть чайкой между небом и землёй?
斯特鲁恰利娜译:
гостинице ночью пишу свои думы
Ду Фу
Тонкая травка и берег под слабеньким ветром. Мачта торчит, лодка одна лишь в ночи.
Звезды идут за ширью равнинных полей;
Фонтаном луна в струях великого Цзяна.
Имя мое прославится ль в литературе?
Должность моя за старостью, хворью в отставке. Ношусь и порхаю... на что, скажите, похожий? На чайку одну на песке между небом - землей. 2.3 译者背景
(1)阿列克谢耶夫(1881–1951)
阿列克谢耶夫是苏联时期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被认为是以为俄国汉学传统的重要奠基人之 。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汉学家,开展了多项汉学研究,作为最早开始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汉学家之 ,阿列克谢耶夫对中国古典文化典故和意象有较高敏感度,但未必能将其完全转化为诗意化的俄语表达,而是在唐诗翻译中力求保持原文的语义与结构。因此,阿列克谢耶夫的版本更多适合研究唐诗在苏联早期学术语境中的接受,体现出知识性与考据性取向。
(2)佩雷莱辛(1913–1992)
佩雷莱辛是俄罗斯侨民诗人,他既是一位文学创作者,也从事翻译工作,尤擅诗歌翻译。在他的作品中,中国古典文学占据了特殊的位置,这位诗人曾称中国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佩雷莱辛的翻译明显带有文学再创作的色彩。他强调诗歌的抒情性与感染力,往往在忠实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意境再造。其译本偏重审美效果,注重语言的节奏感和诗意氛围,译文更接近俄语诗歌的传统,易于引发俄语读者的审美共鸣,但采取了创造性重构后,语义转换存在不充分和偏离的现象。总的来说,佩雷莱辛把中国古典诗歌当作可与俄语文学对话的文本,通过再创作来增强其感染力,体现其诗人身份对翻译策略的深刻影响。
(3)斯特鲁恰利娜(当代学者
斯特鲁恰利娜是当代俄罗斯汉学家和语言学家,其研究重点集中在中国古典文学与翻译研究上,她的翻译既不同于阿列克谢耶夫的学术直译,也有别于佩雷莱辛的文学再造,而是兼顾语义的准确性与形式的诗意化,力求保持原文意象的完整性,同时使其符合俄语的表达习惯,体现了描绘性与扩张性的整体风格,反映了当代唐诗翻译的新趋势。
三、文本对比分析3.1 翻译策略与意象词
阿列克谢耶夫倾向于直译与注释性翻译,注重保留原文字面意义和文化意象。通过 细节还原如“тонкая травка”(细草)、“мачта торчит”(危樯)试图贴近原诗画面,但“лодка одна лишь ночью”(独夜舟)表达稍显生硬。
佩雷莱辛追求诗意的再创造,强调节奏和韵律的流畅性,部分意象适度俄语化。通过动态化表达如“река струится”(大江流)、“бьёт ключом луна”(月涌)增强画面动感,但弱化了原诗的孤寂感。佩雷莱辛本人是卓越的诗人,他优先考虑的是在俄语中再造一首音韵优美、结构完美的诗,但在某些地方牺牲了字面的对应。
斯特鲁恰利娜倾向于扩展和解释原文的意象,但部分表达冗余,例如,将“飘飘” 译为“ношусь и порхаю”(奔波又飞舞),将“沙鸥”解释为“на песке между небом - землей”(在天与地之间的沙洲上)。这使画面更具体,但也更冗长,削弱了原诗的凝练感。 三版均保留了“草”“风”“船”“星”“月” “江”“沙鸥”等核心意象。阿列 克谢耶夫的“слабым ветром”(微风)贴近原文, “чайка в волнах”(浪中鸥)补充描 写了沙鸥习水的情境。佩雷莱辛的 “ветерок”(轻风)、 “бьёт ключом луна”(月光喷涌) 更具浪漫色彩, “между небом и землёй”(天地之间)的翻译也非常准确,充分再现了 原诗的意境。斯特鲁恰利娜的“фонтан луна”(月光如泉涌),“фонтан”一词过于具象, 偏离中式诗意抽象表达。
3.2 形式和修辞风格再现
杜甫李白在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对仗、反问等修辞手法,三个译本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了“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反问语气,这是因为反问是此联情感的灵魂所在,杜甫这两句不是平静的叙述,而是充满愤懑、自嘲与无奈的反诘。直译为陈述句会彻底失去这种强烈的情绪冲击力。而反问句模仿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思索,让读者能直接窥见诗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不仅如此,反问往往有着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此问不仅仅是关于杜甫的个人命运,更是关于名声、仕途、个人价值与命运等永恒命题。
3.3 接受美学分析
唐诗在跨文化传播中不仅面言层面的转换,更涉及接受语境中的理解与再创造。接受美学强调,作品意义并非单向的“作者—文本—译者”链条,而是通过读者的“期待视野”被不断重建。因此,《旅夜书怀》的三个俄译版本不仅是语言的再现,更是文化接受与审美经验在俄语语境中的重构。
阿列克谢耶夫译本的直译风格保留了原文大部分意象与结构,使得读者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然而,由于缺乏文学化加工,普通读者可能会感到语言过于平直,难以进入诗歌的情感氛围。换言之,其译文对研究者友好,但对文学欣赏者而言可读性不足。佩雷莱辛版本通过诗意化再造大幅提升了可读性,俄语读者能够在母语诗学传统中自然接受和欣赏。但这种文学化策略也可能造成语义偏移。因此,其接受效果在普通读者中更佳,但准确性较弱。
唐诗之美在于“意境”,即通过意象组合营造的情感氛围。三译本在意境再现上的差异显著:阿列克谢耶夫注重“意象对应”,但缺少动态感和氛围营造。例如“星垂”“月涌”被译为中性动词,意境张力不足。其译文意境较“平”。佩雷莱辛强化了“星垂”“月涌”的动态意象,成功唤起读者对浩渺宇宙的感知。他的译文最能激发读者对诗意境界的想象。斯特鲁恰利娜虽保持了基本意象,但在动态再现上略显保守。其意境再现度介于前二者之间。佩雷莱辛的译本虽非字字忠实,但通过再创造实现了原诗“孤寂与天地宏大对照”的核心意境,在接受美学上更胜一筹;而阿列克谢耶夫译本在文本再现上更接近杜甫的写实精神。若以“传递诗歌精神实质”为目标,佩雷莱辛的版本更成功——因其在俄语语境中重建了原诗的抒情性与哲学张力。
《旅夜书怀》通过严谨的格律、低沉的韵脚、顿挫的节奏,将宏阔的自然景象与个体命运的悲凉交织,形成“壮景写哀情”的独特声韵效果。这样声情结合的作品是对译者的极大挑战。从这个角度看,三版译本各有不同,阿列克谢耶夫译本押韵松散,侧重于传达诗所表达的意义,更像是白由体诗。佩雷莱辛严格遵循四音步抑扬格,使整首诗具有欢快活泼、激昂的情绪,押韵为 aabb 型的毗邻韵,节奏流畅。斯特鲁恰利娜译本部分押韵,韵式同样是毗邻韵,但断句冗长破坏韵律。从节奏感来说,阿列克谢耶夫译本和斯特鲁恰利娜译本音节数都不规则,阿列克谢耶夫译本每句分别是 13、11、12、13、12、12、14、11 个音节,音节数变化最大,句式最自由、松散。斯特鲁恰利娜译本每句分别是14、11、12、12、13、14、14、15 个音节,由于其对原文意象进行扩展和解释的倾向,句子较为冗长,节奏舒缓,稍欠凝练。虽说音节数量不统一,但句末韵律也基本遵循了俄语诗歌的特点。而佩雷莱辛译本几乎每行都保持在 10 或 11 个音节,这种差别最终体现在诗歌译作的节奏感上,佩雷莱辛译本音节工整精简,节奏稳定、流畅、悦耳。这赋予了译文一种古典颂歌或箴言般的质感,对于译语读者接受效果更佳。
结语
唐诗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化,更是文化与美学的沟通。唐诗的跨文化传播是一项兼具挑战与价值的任务。以《旅夜书怀》为例,三种俄译本展示了不同的翻译路径与接受效果,揭示了唐诗俄译的普遍难点:如何在忠实再现与跨文化接受之间找到最佳平衡。忠实的译文不一定能打动读者,文学化译文虽能提升审美接受度,却可能偏离原义,二者折中虽难臻至极致,却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较高适应性。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高度凝练,若仅停留在字面转换,往往会削弱诗歌意境。在把握核心意象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审美功能,避免对号入座的机械直译。处理好“诗意再现”与“语义准确”的平衡。译者应尝试在翻译过程中权衡语义与美感,不偏废,既要忠实传达原诗意象,又要在目标语中营造可被接受的审美空间。接受美学视角表明,译文不可能在真空中存在,必须关注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考虑目标读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水平和审美习惯,既要保持异域感,又要避免“隔膜”。译者应培养跨文化意识,结合中外诗歌传统,增强对“意境”与“诗性语言”的感受力,在翻译中做出更恰当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Lefevere, A.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 Routledge, 1992.
[2] Jauss, H. R.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2
[3] 刘凤梅 . 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 [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5(02):23-26.
[4] 刘宓庆.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5] 毛荣贵著 . 翻译美学 [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5.
[6] 许钧 . 文学翻译批评研究 [M]. 译林出版社 , 2012.
[7] 许渊冲 . 文学与翻译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3.
[8] 周圣弘 . 接受诗学 [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2011.
作者简介:徐瑶瑶(2002-),女,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俄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