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庄燕华

泉港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福炼学校 362800

引言:

教学方法创新与改革始终是教师关注的核心问题,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优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单元教学是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较为宏观的教学单元,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系统全面的知识框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理解,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立足知识结构,搭建大单元知识框架

大单元教学模式是将一个知识模块相融合,形成结构化知识框架,使学生深刻认识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知识的内在联系,避免碎片化学习。同时,搭建起清晰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在不同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理解数学的内在规律。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这一单元时,运用实际的生活案例引入混合运算:假设有一个商店售卖玩具和文具,学生需要计算买两种物品的总价,并向学生提问:“如果玩具 10 元,文具 5 元,今天店铺提供两个文具可以免费赠送,我们要先加总价格还是先减去赠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正确的运算顺序,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际运算时需要遵循的规则。随后,带领学生进行分步教学,先复习加减法基础运算,并通过板书让学生清晰认识加减法的性质,介绍乘除法的基本操作,并强调乘除法的优先级,引导学生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则,逐步过渡到混合运算的训练。为加深学生理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不同的计算题目进行解答,每组学生需要一起讨论分析每个运算式的顺序,确保学生理解正确的运算顺序。活动结束后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总结出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的困难,为学生进行针对性讲解。

二、立足认知结构,整合大单元教学内容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教师需依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来整合大单元教学内容,以确保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应以合适的方式把各个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形成层次化的知识结构 [1]。

例如,在教学“周长”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利用一块布和一根绳子引入周长的概念,将布裁成一个长方形,并用绳子围绕着布的四周,逐步讲解“周长”的定义,让学生观察这根绳子包围布的四周并向学生提问:“如果我们不改变布的形状,想要测量它的周长,我们应该怎么做?”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形成“周长是物体四周的长度”的直观概念。随后,引导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给出一块长方形的布,长和宽分别为4cm 和3cm,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测量布的四条边的长度来得出周长,并让学生进行计算,同时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出周长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 =2× (长 + 宽)”,并强调公式中加法与乘法的顺序。在学生理解长方形周长公式后,借助简单的图形扩展到其他几何图形,逐步引导学生将周长的概念应用到不同的图形中。

三、立足教学结构,完善大单元教学设计

大单元教学要求从整体结构出发,精心安排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深化所学内容,教学设计应注重互动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2]。

例如,在教学“认识小数”一课时,举出一个场景:“假设你和朋友一起购买了 1.5 公斤的苹果,这 1.5 公斤可以分成哪些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的意义,帮助学生对小数有初步的认知,并通过具体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板书呈现小数的定义,用一个分数图示来展示“1.5”,以图形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小数表示的是“1 和1/2′′ ”,之后逐步过渡到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先介绍“1.5”的读法是“一点五”,并示范写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将整数与小数部分结合在一起。为加深学生对小数的理解,让学生以图示、表格的方式展示不同小数的含义,并互相讨论,探讨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高度重视大单元理念的落实,将其思想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灵活运用结构化教学方法,向学生传递大单元、结构化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能力,使学生扎实掌握数学知识,不断提升核心数学素养,从而推动数学课堂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小华 .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4,(24):141-143.

[2] 丁志伟 .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开展路径 [J]. 华夏教师 ,2024,(35):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