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下高校治安与防电信诈骗的联动防控机制研究
杨祖峰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成都610100
摘要: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单元,其开放性与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为治安管理和防范电信诈骗增加了难度。要想妥善应对这些难题,构建高校治安和防范电信诈骗相互联动的防控机制格外关键。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确保高校处于和谐、安全的环境之中,使其在信息化的浪潮里稳稳前行。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高校治安与防电信诈骗;联动防控机制
师生们在享受信息化成果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踏入电信诈骗的圈套。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针对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治安与防电信诈骗之间的联动防控机制展开深入探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数据驱动的智能预警系统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治安管理工作与电信诈骗防范工作的协同治理已然成为校园安全事务中的关键核心议题。学校的安全工作委员会可与信息化办公室携手合作,共同组建起专项工作小组。该小组负责将学生在校内的消费情况记录、上网活动的具体轨迹,以及公安机关所提供的各类诈骗案例相关信息全面整合,进而研发出“校园安全态势感知平台”。
此平台专门设立“异常行为分析模块”,其主要功能在于对学生的一些可疑行为进行重点监测,比如校园卡短期内出现多次小额转账的情况,或是在深夜时段频繁登录境外网站等行为。例如,系统监测到一名女生连续三天均在凌晨两点至四点这个时间段,利用校园卡向某一网络账户进行转账操作。虽然其单日转账金额并未超出500元,然而累计转账金额却达到了1300元。与此同时,该女生所在宿舍的网络记录还显示,在上述时间段内她频繁访问那些伪装成购物平台的钓鱼网站。
平台即刻启动三级预警机制,安全辅导员在接到系统提示后参照该生近期的缺勤状况以及其在社交软件上的动态信息,判定其存在较大的被骗风险,旋即开启“校警家”三方协同联动程序。安保人员在当面阻拦学生继续进行转账操作之际,属地反诈中心的民警同步介入对资金流向展开追查,而辅导员则与家长取得联系,一同展开心理疏导工作。经事后调查得知,该生由于轻信了“刷单返利”这一诈骗套路,已然准备实施金额更大的转账行为,幸得及时干预,才避免了近万元的经济损失。
这种把技术层面的预警与认知层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模式,切实有效地填补了仅仅依靠技术手段所存在的不足,成功构建起“事前发出预警—事中实施阻断—事后开展教育”这样一个完整且有序的工作闭环。
二、推行“靶向式”安全宣教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之下,高校的治安管理工作正面临全新的挑战,其中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频次呈现出居高不下的态势。由于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社会经验欠缺、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等情况,故而沦为此类诈骗的重点侵害对象。
高校可积极开展防诈教育方面的创新活动。由学校的安全管理部门携手心理学专业的师生共同组建起研究团队,针对不同年级且具有不同行为特征的学生群体,着力开发出相应的动态评估工具。该工具借助模拟真实诈骗场景而设置的交互式问卷,全面且系统地采集学生在诸如兼职刷单、网络交友、冒充客服等多达12类常见诈骗情境下的认知水平以及行为倾向方面的数据信息,进而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来生成关于学生个体的风险画像。
依据测评所得结果,教学团队着手构建分层分类的教育资源库。针对测评中呈现出防诈能力较为薄弱的新生群体,着重开发沉浸式学习模块,并于入学教育阶段设置虚拟现实体验课程。以“虚假购物平台诈骗”主题教学为例,学生要在VR环境里完成从接收到诈骗短信直至完成支付的整套操作流程,系统会实时记录其在决策过程中的多项关键行为指标。待体验结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分析报告且推送与之相对应的学习资料,这些资料涵盖该诈骗手法的若干识别要点以及多种应对策略。如此实践探索,为同类院校构建分层、动态且可持续的防诈教育体系给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三、构建“校警企社”联防联控网络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安全治理工作亟待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积极探索多方协同的立体化防护体系。高校可着手建立“校警企社”联防联治机制,联合辖区派出所、移动通信运营商以及地方银行机构,共同搭建起能实时联动的反诈防护网,进而形成一套涵盖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以及事后处置的全链条防控机制。
高校的安全保卫处应与属地公安机关展开合作,共同开发防诈教育课程体系,把真实发生的诈骗案例精心转化为情景教学素材。比如在《网络安全与生活》这门必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模拟诈骗情景,让学生在接到仿冒客服电话时,依照身份核验、信息甄别、风险上报等标准化操作流程来完成应对。与此同时,通信运营商要为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在模拟演练期间能够即时推送诈骗号码特征库的更新数据,助力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识别改号软件、境外虚拟号码的技巧。另外,金融安全专员可到现场为学生演示资金异常流动的识别方法,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银行官方APP的紧急止付功能。
实战化教学的直接成效于学期末获得了验证。学生李某接到一通冒充快递理赔的诈骗电话,对方精准报出了其网购相关信息,还要求李某点击短信链接。李某依照课程训练所规定的流程,迅速借助校园安全APP上传了通话录音,并且及时与辅导员进行报备。校方应急处置小组在极短时间内(三分钟内)便将相关信息同步至联防平台。公安机关随之启动对涉案号码的溯源工作,通信运营商则对诈骗窝点所在基站实施了信号屏蔽举措,与此同时,银行系统在监测到李某账户出现异常登录行为后,自动触发了保护机制。在多方协同配合之下,这条诈骗链路在短短十五分钟内就被彻底阻断,成功守护了众多潜在受害学生的财产安全。
结束语: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入开展高校治安与防电信诈骗联动防控机制的研究意义重大。我们探讨的联动防控机制,旨在全面整合高校各方资源,形成一个紧密协作、高效运转的安全防护网。这样才能真正为高校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稳定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邓丽艳,张晗.高校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有效开展的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09):113-115.
[2]孔养涛.高校平安校园创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决策探索(下),2021,(05):67-68.
[3]白柏.高校治安管理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21.
[4]郑家俊.新形势下高校安保队伍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5):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