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老旧直管公产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模式创新与实践路径

作者

郭维

天津市房产管理服务中心 天津 300050

一、老旧直管公产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模式创新点

传统的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模式存在排查周期长、精准度不高、治理被动等特点,并且需要大量资金与资源的维持。模式创新中,应基于以上局限,从多个方向解决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难题。例如,应用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用技术手段快速收集信息,及时发现房屋结构变形、内部漏雨等情况,提高排查效率。同时,革新管理机制,从过去单一的治理模式到如今“隐患排查—程度评估—问题整改—治理复查”四阶段闭环式管理。面对治理难度较高的安全隐患,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评估,将政府、产权单位、居民三方统一起来,信息共享,打破信息茧房,如此一来,各主体对待老旧直管公产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逐渐从“被动”变为“主动”,美化房屋周边环境,达到应有的治理效果。

二、老旧直管公产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模式创新实践路径

(一)完善制度体系,做好排查治理监督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模式创新的前提,涉及诸多方面。在职责划分上,健全法律法规,明晰老旧直管公产房屋的安全责任主体为产权单位,做到“有法可依”,以免出现多方推诿的现象[1]。规定房屋安全隐患治理、已发生安全事故后的处理标准,期间由政府牵头,做好协调工作。同时,按照房屋建成年代、结构类型制定差异化的安全隐患判定与治理标准,不断更新、完善治理技术规范,不仅可以提高安全隐患排查的精确度,还能提高安全隐患治理效率,为后续制定治理方案提供支持;针对不良分子“钻制度空子”的情况,建立监督考核制度,成立专门的监督成员小组,定期检查,与产权单位的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当发现有单位或个人工作态度不佳,或者存在懈怠情绪,做到及时问责,对表现优秀的单位与个人提出表扬,登上“行业光荣榜”。

(二)强化技术应用,分析预测安全隐患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老旧直管公产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开展注入活力,在功能性上远超传统的房屋安全排查模式。展开来说,相关人员可以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或其他物理设备实时采集房屋沉降、结构变化、振动等数据,并提前设置一个安全隐患预警标准,当临近安全隐患预警标准时,及时将信息上传至管理平台,用弹窗的方式发出预警,工作人员发现后根据安全隐患类型选择治理方案,防患于未然;利用无人机航拍巡检,比传感器获取的信息范围面更大,适用于高层建筑、房顶、不规则死角等位置,到达地点后拍摄高清图像,排查人员做好配合,规避房屋细微裂缝、漏雨等情况,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平台上同步记录海量隐患信息,分析不同结构的老旧直管公产房屋常见的安全隐患类型,或者根据历史数据总结不同季节条件下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类型,据此制定工作预案,进一步提升安全排查治理效率。

(三)优化管理流程,规范排查工作流程

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能够使老旧直管公产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搭建一个共享性的房屋安全检查治理管理平台,各部门登录平台后可以通过“安全隐患上报”“治理任务分配”“治理进度追踪”“治理结果反馈”等模块了解实时信息,做好整合记录,把控治理进度,为部门之间协同管理提供载体;做好老旧直管公产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梳理排查工作流程,按照关键点制定排查流程表,涵盖“房屋类型与结构”“房屋建成年限”“房屋水电”等项目,做到细致检查,提前维护有裂缝、垮塌风险的房屋,达到质量要求。然而,在实际老旧直管公产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期间难免会遇到复杂问题,针对应急安全隐患,各部门集体讨论,共同制定合理合规的应对方案,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在有序的排查流程中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2]。

(四)实现多元共治,发挥多个主体合力

多元共治指将原本较大的安全隐患分散至多个主体,用来减轻安全事故危害程度,同样也起到提高房屋安全隐患治理合力的作用。政府发挥领导作用,与社会组织等主体共同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发挥政策的引领功能。其他各主体通力合作,其中产权单位承担主体责任,利用管理平台与其他主体沟通,达成密切联系。对于仍未发现的房屋安全隐患,政府、产权单位、居民代表共同参加联席会议,政府指明方向,社会组织发挥“桥梁”的作用,连接产权单位与居民,利用线上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居民意见,通过直播平台、官方公众号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居民在发现房屋隐患后主动联系产权单位,查实后可以获得产权单位给予的奖励,使居民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发挥多个主体的合力,形成“政府引导、产权单位主责、居民参与”的三位一体协同共治新格局,有效提高老旧直管公产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针对性。

(五)建立长效机制,建立房屋安全档案

老旧直管公产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立长效机制,能够使治理工作持续、平稳推进。对此,制定房屋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制度,考虑到房屋的产权与使用情况,给出个性化排查表,对不同情况的房屋制定不同的安全排查周期 [3]。具体分为日常排查与全面排查两种,日常排查将重点放在常见、明显的隐患上,全面排查则更为彻底,能够发现潜在风险,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里”;注重房屋维护保养,产权单位派遣专人到现场检查房屋的供电、供水、消防设施,对有问题的设施上报维修,对已处理的隐患定期复查,巩固治理效果。根据安全隐患排查与房屋日常维护保养情况,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房屋安全档案,内容不仅囊括房屋的各项基本信息,还需要标明房屋安全检查、复查、维护信息直观展示房屋历次隐患数据的变化曲线,标出各项治理工作的负责人,方便追责,必要时还可以在档案上添加治理资金来源,使每一笔资金都能落在实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老旧直管公产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相关人员应积极寻找模式创新点,从技术融合、管理机制、主体协同等方面提出合理可行的创新方向建议,制定排查治理标准,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用规范的管理流程与多元共治的方式应对挑战,确保老旧直管公产房屋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 俞兆熙 . 现有老旧房屋结构安全排查与改善对策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3,(10):7- 9.

[2] 宋娟 , 程阿青 , 罗国波 , 等 . 某老旧小区房屋安全抗震检测鉴定及墙体裂缝原因分析 [J]. 价值工程 ,2023,42(07):14- 16.

[3] 李楚桐 , 胡显明 , 李新亮 , 等 .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房屋结构安全监测中的应用 [J]. 电子技术 ,2022,51(12):58-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