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民族器乐教学兴趣激发策略

作者

赵丽

浙江省义乌市艺术学校 322000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后文简称新课标)的出台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我国愈来愈重视学生对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感受与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启蒙阶段,当代小学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希望。因此,如何增强学生对民族器乐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小学民族器乐教学中的兴趣激发策略,以期为民族器乐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实施路径。

一、小学民族器乐教学的现状与兴趣培养的必要性

(一)小学民族器乐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阶段对民族器乐的教学普及尚显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设置多样但并不普遍,仅部分学校将民族器乐作为常规课程或选修课程提供给学生。其次,师资力量整体偏弱,专业民族乐器教师数量有限,且多数学校依赖非专业音乐教师承担相关课程。再者,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包括乐器和教学材料的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最后,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这与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直接相关。

(二)兴趣培养的必要性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催化剂。在民族器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还能深化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对于低龄学生而言,其认知特点决定了兴趣对其学习动机和效果的重大影响。通过兴趣的激发,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民族器乐的学习中,从而促进学生在音乐技能、审美情感及文化理解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此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而学校教育是传承这一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因此,通过民族器乐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有力支持。

针对当前小学民族器乐教学的具体现状,以及考虑到兴趣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提出创新教学策略和增强教学资源配置的必要性,显得尤为迫切。这不仅关乎教学质量的提升,更涉及到民族文化传统的有效传递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小学民族器乐教学兴趣激发策略

(一)结合儿童心理特征,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材编排时,宜选用旋律简洁且音域适中的器乐作品。乐曲难度应与学生身心发展相匹配,以免挫伤初学者对民族器乐的投入度。与此同时,可将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与曲目内容相融合,利用生动的角色情景和情节走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亲近感。为达到更有效的引导效果,可在教案中预留叙事和创作空间,让儿童在动脑、动手和动耳的同步过程中主动感受民族器乐的独特审美韵味。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互动性

为了摆脱传统“示范—模仿”模式的单调,教师可尝试引入游戏化机制。可先组织分组互动,利用卡牌配合节拍或节奏训练,引导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加深对基本乐理的掌握。随后,借助视频、音频或交互式课件,让学生观看相关表演场景并即时模仿曲调,强化感官刺激。在合奏或即兴创编环节,可让每位学生承担不同旋律或节奏片段。多方协同可促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并有助于学生自然地掌握音乐表现技巧。

(三)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增强民族文化体验

除常规课堂教学外,还可依据学期规划举办民族器乐演出日或小型主题音乐节。通过在校园内设置乐器体验区,让学生轮流试弹、试吹或试拉,以营造有别于日常课堂的沉浸情境。若条件允许,可邀请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走进课堂,向学生展示乐器制作工艺及演奏技艺。此举意在打破单一的教师讲授模式,使学生在真实文化场景中触摸民族器乐与地域风俗之间的内在关联。

(四)巧用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持续学习

在教学进程中,应依据学习阶段划分若干关键节点,增设徽章授予或小型汇报演奏等形式,鼓励表现出色的个人或团体。每完成一段曲目或一次集体排练,教师可进行定向点评并提供进一步的提升建议。若发现学生在技术或情绪表达上存在差异,可视其具体情况设置差异化目标与练习方案。此举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促使他们在不断的自我评估与教师反馈中稳步提升民族器乐的掌握水平。

三、案例分析:某小学民族器乐教学兴趣激发实践

(一)学校背景及教学实践

该校坐落于一个民俗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社区,地方戏曲与民间演艺资源相对丰富。为了在常规音乐课之外引导学生接触民族器乐,学校专门从外部招募拥有专业背景的民族乐器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和课题研讨。在年级划分上,低年级以故事化和情境化方式启蒙,着重培养基础听辨与节奏感;中、高年级则融入多种表演形式,让学生逐步掌握演奏技巧。在授课时段与课程内容的统筹方面,学校不仅安排独立的民族器乐课时,还利用课后社团活动开展器乐沙龙与交流活动。这种灵活的教学实践为后续的兴趣激发奠定了基础。

(二)兴趣激发策略的具体实施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互动性,尝试以鼓圈、口令游戏等形式切入,营造轻松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随后,为提升感官冲击力,学校广泛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各地特色乐器演出并进行模拟表演。课堂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规划校内专场演奏活动,通过自制海报、舞台布置等环节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此同时,教研组与当地非遗传承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邀请其进行乐器DIY 展示或演奏讲解,让学生在近距离互动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通过以上多个维度的系统实施,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民族器乐学习态度。

(三)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与成效

在一段时间的实践观察中,学生参与度显著提升,集体排练与个别练习的到课率不断攀升。许多学生在课后自发进行作品改编或旋律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部分家长也开始关注学校的文化活动,并主动配合教师布置家庭练习场地。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日益增强。一些儿童在音乐课上自愿介绍家乡的地方戏曲或民俗节庆,体现出对自身文化根基的珍视与理解。基于此,学校正在规划更为系统的长线项目,以进一步深化民族器乐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

四、结论

有效的兴趣激发策略能显著提高小学生对民族器乐的学习兴趣和文化认同感。具体策略如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和巧用评价机制,已在实践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这些策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还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这些教学策略,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同时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惠 . 民族器乐进入小学课堂的可行性研究 [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3.

[2] 王梦云 .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民族器乐教学 [J].魅力湖南 ,2024,(01):122-124.

[3] 李洁 .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民乐教育 [J]. 小学教学研究 ,2024,(04):57-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