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发展路径探索
刘奕含 侯晨辉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郑州
一、研究背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末,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9697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从2010 年的 13.26% 上升到21.1% 。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比的变化表明我国处于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以及失能老年人的增多,老年人的养老照料需求也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且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需要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供给予以弥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然而,当下养老服务人才的紧缺影响着我国养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目前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普遍存在从业能力和素质良莠不齐、流失率高等诸多问题[1],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因此,为提高养老服务人才的高质量供给,我国各类院校也陆续开设养老服务有关专业,积极培养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然而,各类学校在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也面临人才培养模式和行业需求错位等问题。因此,如何以产教融合为切入口,进行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出符合养老服务行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是当前各类院校在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
二、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脱节
目前我国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方向的院校数量较少,专业发展定位模糊且发展经费支持有限,养老服务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层次也较为单一,尚未构建完整的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在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培养目标宽泛,缺乏产教融合的理念,导致人才培养供给和养老行业的实际需求出现偏离情况。其次,在师资力量支持方面,一是养老服务专业的授课教师大多是社会学或社会工作专业毕业,更多具有的是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养老服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一定程度影响了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2]。二是部分高校采取聘用具有养老服务相关社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作为代课教师的授课办法,虽能弥补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但也存在缺乏系统化传授专业知识的现实性问题,不利于专业的持续性发展。
(二)从业人员结构失衡。
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年龄构成、男女比例、文化水平等均不尽合理、存在失衡 [3]。目前,护理人员年龄偏大已成为养老行业普遍现象,尤其在农村地区,更是出现老年人照顾老年人的现象。河南南阳唐河县黄寨村,照料老人的护工基本都是当地村民。浙江嘉兴嘉善县某老年公寓,护理员大多数是 50 至 60 岁的女性。此外,我国现有护理员队伍中女性占比过重,大多数为女性。成都一家养老机构,41 名护理员中,男性护理员仅 3 名。当前,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人员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仍是主力,且多数为高中以下文化水平,其中小学以下文化水平为主,普遍学历偏低、专业技能薄弱。
(三)职业吸引力不足,留用激励机制亟待优化。
一是薪酬待遇偏低。2024 年西安养老护理员平均月薪较低,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未落实岗位补贴、职称津贴等政策。初级养老护理员月薪普遍不高,对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吸引力。有从业者反映,新入职的年轻养老护理员因薪酬低于快递外卖等行业,往往在短期内离职。二是社会认同与职业发展保障不足。社会对养老护理员存在“伺候人”、“没技术”等偏见,从业人员职业荣誉感不强。调研显示,仅少数养老护理员愿意让子女从事同类工作,大部分家庭反对亲属进入养老服务行业。同时,行业培训资源向一线员工倾斜不足,年均专业培训次数较少,技能提升缓慢加剧人才流失。虽然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均与养老护理有关,但均未能成为养老护理从业的准入资格证书。其实,不同部门的认证管理给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评价、职称认定带来难度,严重制约了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探索
伴随人口老龄化发展产生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养老服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产教融合促进了应用型大学课程实施创新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为更好促进养老服务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以产教融合为切入口,从整合教学资源、强化实践导向、推进校企校地合作以及紧抓智慧养老机遇等方面探讨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激励、流动制度。
一是制定《国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发展规划》,以资格培训、任职培训、学历培训等为抓手,开展养老服务专业培养和培训。强化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专业性特征。二是出台养老人才绩效考评办法,推行养老人才的登记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养老专业人才的职称和职业资格评定机制,建立职称和职业资格评价体系。四是创新养老服务人才流动制度。给予奖励、上升和流动的机会与专业发展空间。
(二)打通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和“高速路”
伴随养老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医养结合模式渐渐出现,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也相应需要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 [4]。
一是鼓励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相关专业,培养知识型人才、养老服务型人才、高级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充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二是加强专业建设。建立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主体,其中涵盖护理、社会工作、健康管理、康复治疗、康复辅具应用、社区服务等。开设老年照护、失智老人照护、老年旅游、老年产品设计、运用和营销等专业。三是提升老年教育办学层次。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养老服务管理、康复治疗、家庭服务等学科招收研究生,增加学位授权点,形成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养老护理人才梯队。满足养老服务业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需求。
(三)完善配套举措,切实提升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荣誉感。
行业社会认可度低严重阻碍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因此,要不遗余力地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养老护理员编制机制,制定相关人才扶持激励计划,加大在积分落户、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建立薪酬待遇激励保障措施,对在艰苦地区、基层一线长期工作的人员,发放奖励津贴或补贴。二是加大人文关怀力度。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增强组织关怀,常态化开展慰问、职业规划引导、团建等活动,提升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重塑养老护理行业的社会价值,推出兼具专业性和普及性的新媒体产品,转变社会大众对养老护理工作的传统认知,倡导全社会重视养老护理工作、关心关爱养老服务从业人员。
(四)招生、就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城市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5]。要吸纳有一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下岗职工到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岗位上,既为当地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新的就业渠道,也为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基本的服务队伍。利用京津冀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与精准扶贫、扶持贫困地区就业对接,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四、结语
在目前国家老龄化趋势严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紧缺的背景下,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具有改革的天然优势。针对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在增加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数量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科学培养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以及对养老服务岗位的职业认同与职业精神,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匹配,进而有效推进养老服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从而破解我国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瓶颈”。
参考文献
[1] 孙茜宇 , 席萌菲 . 老龄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J]. 科技风 ,2023,(13):141-143.
[2] 王李 , 黄菊 , 廖艳芳 , 等 . 巴林特小组教学对养老服务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 [J]. 卫生职业教育 ,2024,42(04):65-68.
[3] 陈妙琴 . 以市场为导向的养老服务专业发展研究 [J]. 大众标准化 ,2021,(11):71-73.
[4] 沈小红 .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高职养老服务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研究 [J]. 国际公关 ,2024,(15):136-138.
[5] 李卓 .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智库时代 ,2020,(10):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