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对电力供电的实时故障监测系统的思考

作者

白锐

银川农村电力服务有限公司750000

摘要:电力供电系统面临自然灾害、人为破坏、设备老龄化和负荷波动等多重可靠性挑战。发展实时故障监测技术成为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关键路径。先进的智能传感器、先进通信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为监测系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实现了从设备层到系统层的全方位实时监测。但建立高效监测体系需要从顶层设计、技术集成、运维管理和智能电网融合等多方面着力,统筹监测架构、创新集成先进技术、加强运维管理、提高智能化水平,并需各方通力合作、持续投入创新。

关键词:供电可靠性;实时故障监测;高效监测体系

一、电力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挑战

电力作为现代社会的命脉,其供应系统的可靠性对于保障经济运转和民生福祉至关重要。然而,庞大的基础设施网络和错综复杂的系统架构,使得电力供应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旦出现故障就可能造成广泛的损失和影响,自然灾害无疑是最直接的威胁源,雷电是最常见的线路故障诱因,强电流可能导致绝缘击穿、设备烧毁。暴风雨更是电力系统的大敌,台风狂风可能造成输电线路断落、杆塔倾斜,暴雨导致变电站淹没、设备浸泡。极端高温也会加剧线路的耗散和老化。此外,地震、冰雹、雷暴等自然灾害同样不容忽视,人为破坏因素亦是潜在的重大隐患,有意或无意的失误操作、工程质量问题都可能诱发各种故障,而一旦遭到恐怖分子或敌对势力的破坏,将产生无法估量的巨大危害。电力设施由于无处不在,使其很难免疫于人为风险。

电网的老龄化和设备缺陷问题同样令人忧心,经过数十年的运行,部分老旧线路的绝缘浇注料已失去性能,金具腐蚀钢芯暴露,极易引发故障。变压器、开关等关键设备也可能由于内部缺陷而失灵或爆炸。加之一些新建线路和站点的质量通病,使得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无时无刻不受威胁,此外,电网负荷的高峰波动和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供电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夏季用电高峰时,负荷猛增可能导致局部过载、电压骤降,一旦线路、变压器超过负荷极限,就有发生故障的危险。而新能源如光伏、风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对于电网的调节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电网规模日益扩大、新技术不断投入,电力供应系统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其可靠性风险点也在快速增加和转移,传统的被动式维护和手工巡检方式,已经无法及时发现和应对种种潜在隐患,如何主动发现故障点、快速定位故障类型、精准恢复供电,需要更先进、更智能的监测管控手段。

二、实时故障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针对上述可靠性挑战,实时故障监测技术应运而生,近年来其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带来了全新契机,在监测传感器领域,智能化、微型化、低功耗等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智能温湿度传感器可用于变压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微型化光纤布拉格光栅可精准监测输电线路的温度、振动、冰雹等状态;低功耗无线测温传感器可用于监控关键设备的温度、负载等运行参数。这些先进传感器为故障监测提供了更丰富、更精确的数据支撑,通信技术的革新为监测数据的高效传输提供了技术保障。5G大规模天线阵列通信技术,使得遥远设备的数据实时监测成为可能;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可为架空线路等重要设备提供精确定位服务;物联网技术将无线自组网、设备互联等优势释放,大幅提升了数据采集和交互的及时性和灵活性。此外,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大容量监测数据的高速传输更加顺畅。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故障监测领域的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基于海量监测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建立起有效的故障预测模型,对电网的健康状态实现主动诊断和预警。人工智能技术还可借助无人机等装备,实现对关键线路的自主巡检,大幅提高了预防性维护的及时性和精准性,与此同时,一体化在线监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集成技术的发展,使故障监控范围日益扩大,监测手段更加高效智能。一些地区已实现对变电站、重要线路的全天候、全天时在线监测,获取的实时状态数据可及时反映故障征兆,实现精准定位,当前,世界各国电力公司均在加大实时故障监测系统的建设步伐。通过传感器的全面布点,无线通信网络的覆盖,以及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的支撑,逐步实现了从设备层到系统层的全方位实时监测,有力提升了电网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三、建立高效实时故障监测体系的思路

要建立高效的实时故障监测体系,需要在顶层设计、技术集成和运维管理等多方面着力,从顶层设计来看,必须统筹规划监测系统的总体架构,科学确定监测对象和层级,实现从输电线路、变电站到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全覆盖,监测范围要与电网的实际规模和布局相匹配。同时,要制定完善的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对监测系统各环节的技术指标、集成接口、数据格式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系统的协调一致,在技术集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对海量监测数据的高效存储和集中分析;依托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挖掘监测数据中隐含的规律,建立准确的故障诊断模型;人工智能技术可赋予监测系统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提高故障诊断的直观性和精准度。同时,要高度重视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确保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重视运维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运维体系,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明确各方的职责分工,实现快速高效的故障发现、定位和恢复;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应急演练等,提高运维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快速响应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日常巡检和预防性维护,确保监测设备的可靠运行,利用监测系统提供的全面、实时的状态数据,优化配电网的在线监控和自动控制,实现供电系统的自动化调节;借助故障定位和诊断功能,实现自动化故障隔离,提高电网的自愈能力。长远来看,实时故障监测系统将成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电网向自治可控的方向发展,同时,实时监测系统本身也需具备良好的适应性。随着电网结构的不断优化、新型电力设备的投入使用,监测系统需具备较强的兼容性和可升级性,确保监测范畴与电网发展同步,满足不断变化的新需求,建立高效的实时故障监测体系,需要相关部门、电网公司、设备制造商、通信运营商、科研单位等各方的通力合作。

结论:电力供电系统的可靠运行对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但当前面临着严峻的可靠性挑战。实时故障监测技术通过传感器、通信网络、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手段,为主动发现和智能诊断故障提供了有力支撑,是解决可靠性难题的关键所在。但要建立高效的监测体系,仍需要在顶层设计、技术集成、运维管理和智能电网融合等方面下大力气,通过相关部门、电网公司、制造商、科研单位等各方的紧密协作和持续创新,才能全面提升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力保障现代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创新型人才逐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刘涛,何一凡.对电力供电的实时故障监测系统的思考[J].自动化应用,2023,64(02):44-47+50.

[2]苏静,刘跃军,刘峰.一种实时故障监测系统的设计[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02):36-38+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