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实践进路
杨世浩 岳泽志 李孝格
河北外国语学院 051132
引言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演进,人工智能逐渐渗透至教育领域,为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面临着如何契合青年学生认知特征、进一步提升思想引领效能的新课题。不过,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价值逻辑的剖析以及实践难题的突破,仍有待进一步深化拓展,这对于构建更具时代特色与吸引力的思政课教学体系而言,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方向。
1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1.1 精准把握学情,提升教学针对性
在传统思政课教学场景中,“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单向交流模式较为常见,在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学习分析系统,能够对学生的课堂互动表现、在线学习行为等多维度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进而形成动态化的学情分析结果。例如,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学生在讨论区的发言进行分析,有助于发现学生在理解重要概念时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梳理学生的知识掌握脉络,能够辅助教师了解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教学模块中的学习难点。
这些分析结果为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供了有益参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为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推荐合适的预习资料,为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困惑的学生组织专题讨论,推动教学模式从相对粗放的整体覆盖向更为精细的精准指导转变。
1.2 创新教学形式,增强课堂吸引力
人工智能技术为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更具沉浸感与互动性的新形态。以虚拟仿真技术为例,其构建的“重走长征路”“脱贫攻坚现场”等历史与现实场景,可使学生借助VR 设备“亲临”重大历史事件,在沉浸式体验中,加深对革命精神、时代精神的感悟。
智能问答系统(如ChatGPT 类工具)可充当“全天候在线助教”,解答学生课后遇到的理论问题。这类基于大数据训练的系统,能够对“思政课教材 1000 问”等基础问题作出回应,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重复答疑的负担,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即时学习的需求。此外,AI 数字人教师也能辅助开展情景教学,通过模拟“两会记者会”“国际论坛”等场景,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现实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视角。
2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2.1 技术应用表层化,难以触及思政课内核
部分高校在人工智能与思政课融合的实践探索初期,对技术应用的理解与实施仍处于初步阶段,尚未充分挖掘二者深度融合的潜力。例如,在课堂互动环节,AI 技术更多地应用于点名考勤、作业提交等基础教学流程的数字化转型;虚拟仿真实验场景多围绕历史事件的场景再现展开,对于引导学生深化历史规律认知、培养价值立场辨析能力等思政教学核心目标的支撑力度,仍有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空间。
这种侧重于技术形式应用的实践路径,使得人工智能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育人效能未能得到充分彰显。相关调研数据显示,约 68% 的学生反馈思政课中的 AI 工具虽然带来了新鲜感,但在辅助理论知识理解方面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一现象表明,在探索“人工智能 + 思政课”的融合路径时,对技术赋能与思政教育内在逻辑的协同关系还有待深化,技术优势向思想引领效能的转化机制也可以进一步拓展与完善。
2.2 人文性与技术性失衡,弱化情感共鸣
思政课的核心价值在于知识传递与情感共鸣的有机融合,其独特魅力往往源于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展现的人文关怀与情感温度。人工智能技术在赋能思政教学过程中,其固有的技术理性与思政课的人文特质之间存在一定张力。
在实践探索中,某高校曾尝试运用 AI 生成“抗疫精神”教学案例,尽管案例数据全面详实,但因缺少真实个体叙事的情感表达,未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学生反馈显示,相较于一线抗疫教师的亲历讲述, AI 生成的案例在感染力上存在差距。这一实践表明,思政课教学中“情感唤醒”的独特价值难以被技术完全复刻。在推进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需审慎把握应用边界,避免因过度追求技术精准性而忽视思政教学的人文温度。
3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进路
3.1 深化技术融合设计,构建“价值引领 + 技术赋能”的教学模式
聚焦思政课核心目标开发 AI 工具:或许可以围绕“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思政课目标,尝试设计一些针对性的AI 应用场景。比如在“明理”环节,不妨运用知识图谱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体系进行梳理;在“增信”环节,考虑开发“中国成就 VR 展厅”,借助数据可视化手段呈现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成果;而在“力行”环节,构建一个 AI 驱动的社会实践匹配系统或许是个不错的思路,这样就能依据学生专业特长为其推荐志愿服务项目。
推动虚拟与现实有机结合:采用“虚拟仿真 + 现场教学”的混合模式或许能带来新的教学活力。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学生可以先通过 VR 体验“小岗村改革”场景,之后再组织他们走访本地乡村振兴示范村,如此一来,历史认知与现实观察便能相互印证。像清华大学的“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已经建成了12 个此类混合式教学项目,从反馈来看,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测评得分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据统计大概提升了35%。
3.2 重塑教师角色与能力,打造“人机协同”的教学共同体
明晰教师的主导性角色定位: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进程中,不妨将人工智能视作教师的得力助手,而非取而代之的存在。教师可将重心置于价值判断、思想引领等人工智能尚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
推进教师数字素养与思政教学能力的协同发展:为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可尝试构建“ AI+ 思政”能力培训体系。一方面,开设“人工智能与思政课创新”研修班,助力教师提升对人工智能工具的运用水平;另一方面,组织“技术赋能下的思政课教学设计工作坊”,培养教师将技术优势有效转化为育人实效的能力。此外,建立跨学科协作机制也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通过促进思政课教师与计算机专业教师携手开发教学项目,共同探索解决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结束语
人工智能的引入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带来了新的技术可能,其意义不仅体现在教学形式的拓展上,更在于为思政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推动思政教育向更注重个体成长需求、更强调价值塑造的方向迈进。值得注意的是,在技术应用过程中,需始终以育人目标为核心,审慎处理技术应用的边界,避免技术应用喧宾夺主。展望未来,高校可从深化技术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制度保障等方面探索实践,逐步构建价值引领与技术赋能有机结合的思政课教学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齐彦磊,周洪宇.技术、制度与思想: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演进逻辑[J]. 电化教育研究,2024,45(08):28-30.
[2] 朱唯星,陶磊.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样态、问题及治理路径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5,(04):57-60.
[3] 汪慧英,詹域威.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创新的实践样态 [J]. 现代商贸工业,2024,45(20):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