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路径探讨
冯驰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116023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推进,大学英语教学面临从语言训练向素养培养的转型。传统教学重知识轻思维,忽视学生思辨能力的构建。新课改强调核心素养,提出在语言学习中融入批判性思维与逻辑表达,推动学生形成独立认知与判断。然而现实中,学生虽掌握语言知识,却缺乏深入思考与观点表达的能力,影响其学术能力和发展潜力。因此,探讨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培育思辨能力的有效路径,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任务。
一、核心素养与大学英语思辨能力的内涵解析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在外语学科中体现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思维品质是推动深度学习的关键。思辨能力作为其重要组成,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与逻辑推理能力,能在语言学习中深入理解文本与文化内涵。大学英语课堂既是获取国际视野的平台,也应成为培养思辨能力的阵地。然而现实中教学仍偏重知识灌输,缺乏探究与互动,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语言学习本身就蕴含思辨过程,阅读、写作与讨论都涉及理解、分析与表达。因此,将核心素养与思辨能力融合,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在实际教学中,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存在多方面不足。首先,课堂模式单一,教师过于强调知识讲解和考试导向,导致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质疑和探究的机会。其次,教学内容缺乏开放性与时代感,不少教材仍以知识点讲解和语言技能训练为主,鲜少引入社会热点、跨学科议题或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学生缺少对复杂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的语境。第三,评价体系片面,现行大学英语课程多以期末考试、客观题为主,忽视了学生在思维深度、表达逻辑、观点创新等方面的考查,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动机。此外,教师自身的思辨教学意识和方法储备不足,部分教师过于依赖教材与固定模式,未能创造性地设计探究型课堂。学生方面,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习惯追求标准答案而非多元答案,缺乏批判性思维训练。这些问题导致大学英语课堂在思辨能力培养方面效果有限,亟需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加以突破。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思辨能力培养的课堂路径
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提升思辨能力,必须在课程目标、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等方面进行系统优化。首先,应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思辨能力的培养任务,将其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并列,形成“三位一体”的核心目标。教师在备课时,应注重设计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避免单纯的知识传递。其次,教学设计应遵循问题驱动原则。通过设置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例如,在阅读《气候变化》主题文章时,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中事实,还要引导他们思考“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平衡”“不同国家在应对气候问题中的责任差异”等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再次,课堂实践应注重多样化的形式。教师可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赛、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活动,促进学生在互动中表达和完善观点。在写作教学中,应加强议论文和评论性写作的训练,引导学生提出论点、展开论证、形成逻辑链条。此外,教师还应结合跨学科内容,将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议题引入课堂,培养学生跨学科整合与多角度分析的能力。通过这些路径,课堂不再是单向传授的场所,而成为学生主动探究和多元对话的平台。
四、信息化与多元评价在思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在信息化与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思辨能力培养提供更广阔的平台。首先,智慧课堂和学习平台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的设计,学生能够通过在线讨论、慕课资源、跨国视频会议等形式接触多元观点,从而在交流碰撞中锻炼思辨能力。其次,大数据与学习分析技术可帮助教师追踪学生的思维发展轨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信息化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理念,它强调学习的开放性、交互性与探究性,有助于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与此同时,评价机制也需要创新。单一的知识测试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思辨能力,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问题探究报告、辩论赛成绩、研究性小论文等,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突出对思维过程和逻辑表达的考查。这种评价不仅能更公平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激励他们在学习中主动思考与表达。
五、思辨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学校、教师与学生协同推进。学校应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课程目标、资源配置和考核方式。教师需更新理念,提升跨学科素养,灵活运用问题引导、案例分析和课堂互动。学生则应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者,增强质疑意识与批判思维。同时,可通过跨文化交流、学术研讨和社会实践等平台,提供真实语境中的思辨训练机会。高校还应构建评价机制、教师培训与资源共享体系,保障思辨教育的持续推进。未来,在人工智能与跨学科融合背景下,更应聚焦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深度契合。
结论
核心素养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应以思辨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优化课程目标、创新课堂设计和改进评价机制,可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大学英语不仅是语言学习,更是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平台。未来教学需持续探索多元路径,推动能力导向的改革,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思辨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付艳.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对策研究[D]. 吉林大学,2024.DOI:10.27162/d.cnki.gjlin.2024.007820.2. 何宁 , 张艳丽 .“思政链”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J]. 成才之路 ,2024,(15):21-24. + 3. 串玲.“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J].品位·经典 ,2024,(05):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