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科技赋能教育的 “新生长”

作者

陆静娟

昆山高新区南星渎小学

一、引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语境

(一)政策驱动与技术变革的双重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将教育数字化定位为 “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从技术层面看,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重构知识传播时空边界,全球教育科技市场规模从2015 年 1650 亿美元增长至 2023 年 3820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11.2% ,技术对教育的渗透已从工具层面向生态层面跃迁。

(二)教育范式转型的现实需求

传统课堂教学存在“三重矛盾”:标准化教学与个性化需求、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封闭课堂与开放学习的矛盾。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知识创新加速时代,教育需重构人才培养逻辑,将 AI、数字化等转化为教育变革内生动力,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教育理念、模式、评价体系的系统性重构。

二、教育技术应用的多维价值体系

(一)知识可视化:从抽象符号到沉浸式体验

VR 技术在几何教学中构建空间认知情境。如用 VR 模拟 “长方体展开与折叠”,学生可 360 观察12 条棱的连接关系;通过 AR 技术将平面图形“平移旋转”动态演示,如三角形绕顶点旋转 90 的轨迹,使抽象的图形变成知识的直观呈现。

(二)学习动机激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

游戏化学习能提升参与度。国内某教育平台 “数学大冒险” 课程,通过积分、徽章和组队竞技,将 “ :*7×8 ” 等算式转化为 “魔法闯关” 任务,学生连续学习时长平均增加 2 倍,口诀记忆留存率提高 38% ;“数字农场” 游戏中,学生抢答分数比较题获取种子道具,让数感训练更有趣。

(三)资源普惠化:打破教育的时空藩篱

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体现技术普惠价值。某乡镇小学通过 “云端数学课” 同步参与上海名校 “植树问题” 教学,乡村与城市学生共在虚拟数轴模拟植树间隔,校际解题思路差异率明显降低;北京海淀区教育平台“数学绘本共读”功能,让偏远地区学生实时参与“几何图形童话”互动,课堂提问频次有很大提升。

(四)素养结构化:信息能力与自主学习的协同发展

小学“数学信息素养”课程中,学生完成“校园操场面积测量” 项目,用地图软件获取比例尺、计算器验证面积,某小学试点后学生数据验证效率提升,测量误差率下降;“数学错题本”APP 根据答题轨迹生成“分数约分强化训练”,计算准确率大幅提升。

(五)互动智能化:构建多维度教学反馈网络

智能交互技术正在重塑课堂关系。智慧课堂系统可以实现 “三重互动”:师生通过答题器实时完成“20 以内加减法”速算比拼、生生用在线画板协作绘制“班级数学思维导图”、AI 助教自动批改竖式计算并标注进位错误。这种互动使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教师对学生计算漏洞也能快速定位。研究表明,高频互动课堂中学生的知识内化效率更高。

(六)模式创新化:从线性教学到生态重构

混合式学习模式展现出显著优势,特别是混合式学习在统计教学中成效突出。例如采用“微课预习条形统计图 + 直播完成班级身高数据汇总”模式的班级,学生数据分析能力评分可以提升 25% ;AR 技术在位置与方向教学中模拟“校园寻宝”,学生扫描实景获取坐标提示,对“东南西北”方位的掌握程度有所提升。

三、教育技术的创造性应用模式

(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深度应用

小学数学 “VR 测量实验室”可模拟“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学生通过倾倒虚拟水到量杯中,观察液面变化计算体积,从而提高实验正确率;模拟“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 虚拟实验,学生拖拽不同直径的圆滚动,直观发现 “周长总是直径的 3 倍多”,突破 π 值理解难点。

(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技术赋能

在线协作工具为跨学科学习提供支撑。例如在研究小学“校园数学步道”跨学科项目中:学生用 Excel 记录步道长度数据,用 Scratch编程模拟步道上的“植树问题”动画,教师通过平台实时指导数据可视化呈现。成都七中开展的“未来城市”项目中,学生用 Minecraft 教育版构建虚拟城市模型,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教师通过平台实时监控指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以提升。

(三)3D 打印与创客教育的融合创新

数字制造技术激发创造潜能。小学“数学创意工坊”课程中,学生用 Tinkercad 设计“对称图形笔筒”,通过3D 打印制作实物。在 “立体几何存钱罐”项目中,学生设计带有正方体、圆柱体组合的模型,应用表面积计算知识,融入对称美学,空间思维能力显著提高。

四、教师数字素养的重构与发展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教师角色迭代

在技术赋能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正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设计师”转型,要求教师具备“五元素养结构”:教育情怀是根本,终身学习是动力,信息素养是基础,创新思维是关键,人文关怀是灵魂。调查显示,具备完整素养结构的教师,其技术融合教学更有效。如用“虚拟抛硬币”程序演示 1000 次抛币实验,将概率统计原理转化为可视化数据图表,体现“学习设计师”角色,学生测试得分比传统讲授要高。

(二)跨学科协作与沟通能力

STEAM 课程设计中,教师需与学科教师、科技专员协作,提升课程实施效果;还需掌握与家长的技术沟通技巧,如通过在线家长会解读学生学习数据报告。

1. 技术融合教学的创新能力

教师需具备“技术教学法知识”(TPACK)框架,能选合适技术解决教学问题。如小学图形与几何课用 AR 技术模拟“展开与折叠”,学生“拆解”虚拟正方体礼盒观察展开图规律,空间想象能力要比传统教学更有提升空间。

2. 数字化教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建立 " 故障树分析 " 思维至关重要 —— 当在线课堂突然断网时,能迅速判断是硬件问题(如路由器故障)、网络问题(如带宽不足)还是平台问题(如服务器过载),并采取相应预案。

五、未来展望: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图景

(一)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未来三年,AI 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强化学习方面将实现突破,生成式 AI 将推动个性化学习内容创作普及,降低教师备课负担。

(二)教育元宇宙的生态构建

中长期看,教育元宇宙将形成 “三层架构”: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应用层。届时,学生可在元宇宙中参加“全球虚拟学校”,与不同国家的学生共同完成跨国项目。例如,在“气候变化解决方案” 课题中,中国学生可通过元宇宙与非洲学生合作采集虚拟气候数据,在虚拟联合国环境署进行方案答辩。

(三)脑机接口技术的教育应用

远期,脑机接口可能引发教育革命:学生佩戴轻便设备即可将知识以神经信号形式直接导入大脑皮层,实现 “体验式学习”。例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系统可模拟宇航员在不同引力场中的身体感受,使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身认知;历史课上,通过脑机接口重现古代战场的声音、光影甚至气味,形成多感官记忆。但技术应用需建立严格伦理框架,强调技术应服务于“自主学习权”。

六、结论

教育技术演进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与创新,推动教育从 “知识灌输”转向 “素养培育”。未来科技与教育融合呈 “双向赋能” 特征,需构建协同生态。把握技术本质、坚守教育初心,才能推动教育 “新生长”,实现教育强国愿景。

参考文献

1. 王芳 . VR 技术在小学数学空间观念培养中的实践研究 [J].中国电化教育,2024 (2): 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