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王家坝精神文化渊源研究

作者

谢付录 郭云

阜南县委党校,安徽阜阳 236300

摘 要:淮河文化是王家坝精神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也是滋养蒙洼人民精神风貌的深厚底蕴。淮河文化中的大局观、奉献观、自强观和创新观为王家坝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弘扬新时代王家坝精神,一方面要发挥新时代王家坝精神的激励、引导和教育作用,另一方面要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提升王家坝精神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淮河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关键词:王家坝精神;淮河文化;历史文化渊源;弘扬

王家坝精神是淮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于淮河文化,深深植根于淮河流域文明发展史,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了淮河的文化基因和人文个性,又凝结了淮河两岸儿女的时代使命、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是淮河流域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继承和弘扬王家坝精神,必将正确引领淮河两岸儿女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和精神品格,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力提振淮河两岸民众的精神境界,凝聚起“中部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以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大力量。因此,深入挖掘淮河文化,弘扬新时代王家坝精神‚对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王家坝精神继承和融合深厚的淮河文化底蕴

在淮水之滨的阜南具有悠久历史,勤劳朴实的阜南人民创造了丰富的地方文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诞生在阜南大地上的“王家坝精神”更是代表了阜南人的胸襟和胆识、品格和情怀。在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号召下,从1951年开始,十几万阜阳人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建成了蒙洼蓄洪区和王家坝闸,用心、用力、用情守护淮河安澜。开启了治理淮河,保上下游安澜的感人征程。70余年来,蒙洼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牺牲局部顾全大局,13个年份16次开闸蓄洪,蓄洪总量达78.75亿立方米,为淮河流域防洪安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蒙洼人民在无怨无悔付出中,形成了抗争、拼搏、协作、奉献的王家坝精神。“王家坝”精神植根于淮河特有文化的沃土中,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凝结。质朴善良、诚实守信、同心同德、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创业创造、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特点。这些都是王家坝精神的外在表现,由表及里、数典追踪、寻根溯源,其根其源都在淮河文化。正因为文化的厚重,境界才能升华,精神才能凝聚。

一是继承融合了淮河文化的大局观。如果我们在文化上对王家坝精神进行溯源,我想到的是4000多年前的大禹在治理淮河时留下的大禹精神。大禹在荆涂凿山导淮,治理淮河水患。舜做了部落的首领,他看鲧治水毫无起色,耽误了大事,就下令处死了鲧,又命令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深知治水的事事关重大,治不好也会丢掉身家性命。可是,眼看着洪水如此肆虐,人们苦不堪言,禹就勇敢地接受了这个重任。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感到用堵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于是大胆地设想了一个与父亲背道而驰的治水方案——疏通河道,顺其流势,将水引走。方案制定后,禹决定走遍天下,查清地势,探明河道,引水下流。他带领大批助手,踏遍了闹水灾的9个州,测量好地势高低,分别竖立木桩作为标记。那时,大多数地方荒无人烟,禹风餐露宿,经常冒着大风大雨,在恶劣的环境中奔走。然后,禹根据调查得来的资料,从水灾最严重的地区开始治水。禹和大家一起,用石斧、石刀等简陋的工具挖河修堤。他的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长满了脚垫,脸也顾不得洗,经常蓬头垢面。由于长年累月地泡在水里,他的脚指甲都脱落了,人们看到了都感动得落泪。为了治水,禹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后来和一个叫女娇的姑娘结婚了,婚后刚4天,他就告别新婚的妻子,忙于治水去了。大禹治水13年,3次经过家门都没顾得上进门看一看。第一次经过家门口,他听到自己新生的儿子正在呱呱啼哭,妻子由于生产的痛苦也在呻吟,他的助手都劝他进去看看。禹也多想进去看一眼啊,可是他有要紧的事要办,怕耽误工作,硬是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禹的儿子已经能叫爸爸了。小家伙在妈妈怀里使劲叫着爸爸,禹只是深情地向妻儿挥挥手就过去了。第三次,禹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十多岁,他跑过去要把爸爸往家里拉,禹抚摸着儿子的头,叫儿子转告妈妈,等治好水后再团圆,又匆匆地离开。《史记》中所载,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13年后,禹历经千难万险,开沟修渠,终于战胜了洪水的灾害大禹身上的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是淮河文化的源头,更是王家坝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二是继承融合了淮河文化中奉献观。淮河源头桐柏山北麓的峡谷,古人称作“淮源谷”。相传盘古开天地时曾栖居于此。古书记载:“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即盘古开天地后死去,他的血化成了淮水。很久以前,天地混沌一体,像一只鸡蛋,或者说像一只西瓜,万物孕育其中,其中还生出一个人,叫盘古。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地渐渐地动起来了,慢慢分离。生活在天地之间的盘古,显得特别活跃。他一日九变,上下跳动。于是,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也就每天长高一丈。他不断地将天往上推,将地往下沉。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随着天不断地升高变宽,地不断地下沉加厚,直至天和地相距九万里,到达了极限,终于成为现在的宇宙空间。但是盘古开天辟地,因过度劳累而突然病倒了。在他临死的时候,身体化作世间的万物。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身上隆起的部分变成了高山,而血液变成了江河。盘古的牺牲奉献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仍能保持勃勃生机最根本的原因。今天沿淮人民继续传承和发扬着在大义面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牺牲和奉献。

三是继承和融合了淮河文化的自强观。在《周易》中有句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就是说,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世也要像天刚毅坚卓,永不停息;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处世也要像地一样,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奋斗精神抗争意识的正能量延伸,意味着不仅在艰难险阻面前不屈不挠怨天尤人,更要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不利的局面,获得新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沿淮两岸人民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抗洪抢险、保护家园,以厚德载物的品格为集体利益、为新中国的水利事业默默奉献着一切。开闸蓄洪的时候,就是抉择的时刻,洪水来了就搬迁,洪水退了再回迁,为大家,不叫苦、不喊累、不认命,自强不息。多年的洪水并没有击垮王家坝人,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无怨无悔、不等不靠、乐观豁达、自谋生路,用自己的智慧努力寻求化解洪水灾害的出路,化水害为水利,不等不靠,水退人进,在洪水退去之后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第一时间抢种补种,“用钉耙扒着种,用铁锨挖着种,用棍撅着种,用手抠着种”努力推进灾后重建,减少损失。正是这种精神使王家坝人面对一次次洪水的肆虐,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保持恒久的生命力。

四是继承和融合了淮河文化的创新观。在淮河边出生的被誉为“华夏第一相”的管仲,在齐国辅佐齐桓公期间进行的内政外交的重大改革创新,使得齐国综合实力迅猛提升,齐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其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揭示道德教化以物质生活为基础。又强调“四维(礼、义、廉、耻)不张,国乃灭亡”,重视道德教化作用。管仲变法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其“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使得敢于改革、勇于创新成为淮河文化的重要特质。“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淮南子》阐述的改革理念,正是淮河人民改革精神的一贯体现。在多年的迎战淮河洪水的过程中,王家坝人民逐渐意识到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理出了“人给水让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思路。修庄台、“保庄圩”从而使王家坝精神融进了尊重规律、科学治水的新内涵,最终达到科学治水的目的,使王家坝精神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

二、挖掘阐发淮河文化,弘扬新时代王家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淮河北邻黄河、南接长江,自古便是风云际会处、人才辈出地、文化大熔炉。淮河文化因创造中华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高峰而光彩夺目,也因谱写战天斗地的治淮史诗而催人奋进。作为淮河文化新时代的代表,要充分挖掘其内在价值,推进对其的宣传、教育,为地区民族团结、和谐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一是继承和发扬新时代王家坝精神的激励、引导和教育作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王家坝精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能够迸发出巨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能够迸发出巨大的激励作用、凝聚力和引导作用,对人民群众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首先可以充分利用蒙洼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各种特色的红色旅游和参观教育等实践活动,使王家坝精神具体化,能被群众切实地感受到。其次,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开展王家坝精神的宣传活动,增强王家坝精神的影响范围,使其成为人民大众所广泛熟知的一种民族精神;最后通过树立典型,起到扬善的作用,激励人民积极地践行王家坝精神,从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同时也要紧密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及时地发挥王家坝精神的积极作用。

二是建立王家坝精神教育基地。蒙洼地区作为王家坝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在该地区开展王家坝精神等党性教育具有优越的历史资源。依托王家坝精神教育基地大力发展蒙洼地区的湿地旅游,通过教育基地将蒙洼地区的历史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做好整体规划,使得王家坝精神通过教育基地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发展。通过湿地旅游与王家坝精神教育基地的有效结合,开辟一种传承和弘扬王家坝精神的新途径。使得王家坝精神在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王家坝精神教育基地也是锻炼党性的重要平台,通过开展针对广大党员干部党风廉政教育,可以为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是创建王家坝精神文化产业。发展王家坝精神文化产业首先需要树立王家坝精神的良好品牌形象,并结合多种宣传和营销手段,将王家坝精神推广至全省乃至全国,使得王家坝精神深入人心。其次,要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发掘王家坝精神的深刻内涵。王家坝精神作为优秀的淮河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统一体现,其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随着时代任务和要求的发展,王家坝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作出相应的补充与调整。这也是其能够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所以阜南县在进行王家坝精神文化产业建设工作中,要从整体谋划,立足长远目标,统筹协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的优势资源,开创王家坝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尤其在文化产业建设的宣传方面,创新宣传形式和手段,实现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全方位立体覆盖。同时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性质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让人们切实地感受到王家坝精神文化产业的魅力和价值所在。为蒙洼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四是创新王家坝精神的传播途径。王家坝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离不开有效的宣传手段和途径。新时代民众需求日益多样化以及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要求不断拓宽和创新王家坝精神的宣传途径。首先,要固守传统媒介这一重要阵地。传统的大众媒体具有稳定和广泛的受众,由于其内容的相对真实和可靠性,传统的大众媒体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王家坝精神的传播一定要守住传统媒体这一阵地,这是王家坝精神传承和发扬的基础。其次,要积极抢占互联网等新媒体阵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信息来源。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年,互联网甚至成为他们主要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渠道。因此,以倡导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王家坝精神,更应积极地寻求通过各种新的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教育。再次,开展各种与王家坝精神相关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们不断深化认识的重要环节和过程。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人们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王家坝精神的内涵和真谛,从而将其内化为行动的准则和动力。最后,要继续表彰典型,发挥模范作用。人们能够在一个个具有王家坝精神的模范人物身上切实感受到王家坝精神的点点滴滴,切实感受到王家坝精神反映到人们生活中的状态。通过对典型模范事迹的学习,能够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理念和荣誉的向往。

结语

王家坝精神是几代淮河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淮河斗争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淮河儿女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王家坝精神是在充分继承和发展淮河文化的基础上孕育、培养和形成的,而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挖掘淮河文化中大局观、奉献观、自强观和创新观为新时代的王家坝精神提供了坚实的注脚,而弘扬新时代的王家坝精神为淮河中原乃至全国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也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闫成俭 燕少红 高思杰.王家坝[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21.

[2]虞爱华. 弘扬好淮河文化的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20,1.

[3]李万里.淮河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元素[N].山西科技报,2023,12.

[4]秦瑶瑶 刘娟娟 徐庆.安徽淮河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N].新乡日报,2024,10.

[5]侯芳.儒家思想与淮河中原文化在人文关怀上的逻辑比较研究[N].淮南日报,2024,11.

作者简介:谢付录(1981—),男,安徽太和人,高级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王家坝精神;郭云(1971-),男,安徽阜南人,助理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阜阳市2024年社科规划课题“王家坝精神文化渊源研究”(课题编号FSK202403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