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去想、去做、去说、去爱

作者

李直锴 孔馨卉

宁夏理工学院 石嘴山市 753000

引言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东数西算”工程、智慧城市建设等国家级战略的落地,催生了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旺盛人才需求,同时也加剧了区域间人才竞争的不平衡。宁夏作为西部数字化转型的枢纽,正依托中卫云计算基地、银川智慧城市等项目构建“中国算力之都”,但本地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仍存在三重矛盾:课程内容与“六新六特六优”产业规划脱节,产教协同机制难以匹配企业技术迭代速度,职业价值观培育未能有效激发扎根西部的使命感。

在此背景下,“在地化”理念为生涯教育创新提供了新路径。其核心在于以区域产业特色为根基,将政策资源、产业场景与文化叙事融入教育全过程,实现“职业规划与区域发展同频、个人成长与地方振兴共振”。本文基于宁夏实践,构建“想、做、说、爱”四维框架,探索西部高校生涯教育的本土化转型路径。

一、去想:锚定方向,激发职业愿景

“想”的核心是解决“职业方向与区域需求脱节”的问题,通过顶层设计与认知觉醒,帮助学生建立“个人—区域”共生的职业愿景。

(一)教师:以区域产业为坐标的价值引领

区域化课程设计需紧扣宁夏数字经济布局,将本土案例转化为教育资源。例如,在云计算课程中解析中卫西部云基地的服务器集群运维技术,在智慧城市模块中拆解银川“城市大脑”的政务数据治理逻辑,让学生直观感知“东数西算”工程带来的职业机遇。政策赋能教学可通过“沙盘推演”实现——学生分组扮演政府、企业、技术服务商等角色,模拟“算力枢纽建设中的人才需求”博弈,生成“绿色数据中心运维”“算力网络架构师”等创新职业方向。

(二)学生:双维驱动的认知迭代

职业画像构建需融合“个性特质 + 区域需求”:通过 MBTI 性格测试识别学生职业倾向(如 ENTJ 型人格适配技术管理岗),结合宁夏IT 岗位技能图谱(如云计算工程师需掌握OpenStack 架构),形成双维发展路径。弹性目标规划则提供“本土深耕”与“跨区域流动”两种选项,依托动态数据库(含 2000+ 本地岗位信息)实时调整。

二、去做:产教融合,锻造实战能力

“做”的关键是打破“课堂学习与企业需求割裂”的壁垒,通过靶向训练与项目实战,提升学生的区域产业适配能力。

(一)教师:资源整合与能力进阶

技能靶向训练需对标宁夏 IT 岗位需求,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云计算运维模块聚焦中卫数据中心的服务器部署与故障排查,AI 应用模块侧重银川智慧城市的图像识别技术(如交通流量分析),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栈的匹配度达 90% 以上。校企协同机制可借鉴与东软睿道的合作经验——联合开发 12 个真实项目(如智慧工矿系统开发),建立“校内导师 + 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制,企业导师负责项目技术指导,校内导师跟进职业素养培育。

(二)学生:从实践转化到成果积累

企业项目实战通过“技术工作坊”实现:学生参与西部云基地的服务器运维优化、银川社区智慧养老平台开发等真实项目,形成可展示的代码库、项目报告与专利成果。求职技能闭环则通过场景化训练构建——模拟宁夏本地企业的技术面试场景,强化技术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应答中既能展现专业深度,又能体现对区域产业的理解。

三、去说:数据驱动,传递职业价值

“说”的核心是解决“职业价值表达与区域需求错位”的问题,通过数据工具与叙事框架,帮助学生精准传递“适配性价值”。

(一)教师:工具赋能与表达设计

动态数据库需整合学生职业档案与区域就业数据,通过可视化分析呈现“宁夏AI 岗位技能需求变化”“沿黄城市群薪资梯度”等信息,为职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职业叙事培养需构建“技术 + 政策”双线框架:技术线突出与本地产业的适配性,政策线关联国家战略,使学生在求职中既能证明能力,又能展现对区域发展的理解。

(二)学生:从数据决策到故事塑造

数据驱动决策要求学生基于区域就业数据理性择业:分析宁夏 IT岗位薪资涨幅、人才缺口,避免盲目跟风。职业故事塑造需依托“职业档案”:记录参与“智慧宁夏”项目的乡村数字化改造经历、企业实习评价等,构建“能力—贡献”的可信叙事,2024 年使用该方法的学生面试通过率提升 40% 。

四、去爱:扎根西部,培育职业情怀

“爱”的本质是解决“职业选择与区域认同割裂”的问题,通过价值浸润与实践体验,培育学生服务西部的使命感。

(一)教师:在地化案例与韧性培养

在地化案例浸润需挖掘宁夏 IT 人的奋斗故事:讲述学长从西部云基地实习生成长为技术总监的经历,分享银川智慧城市建设者的攻坚历程,用真实叙事激发情感共鸣。职业韧性课程可设计“风险模拟沙盘”:模拟“技术迭代导致岗位技能失效”“产业波动影响就业稳定性”等场景,引导学生制定应对策略,增强在西部产业转型中的适应能力。

(二)学生:从认同深化到责任践行

职业使命感建立可通过公益项目实现:参与“智慧宁夏”乡村数字化改造,为枸杞种植户开发溯源小程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技术服务民生”的意义。成长型思维培养需动态更新“能力矩阵”:根据宁夏产业升级要求,自主补充学习计划,形成终身学习的内驱力,2024届学生中, 65% 的留宁就业者表示“持续学习本地产业技术”是职业发展的关键。

结论

基于“在地化”理念的“想、做、说、爱”四维生涯教育框架,为西部高校破解人才培养与区域需求脱节难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以区域产业为根基,使职业规划从“普适性指导”转向“精准化适配”;以实践育人为纽带,使能力培养从“课堂模拟”转向“真实项目历练”;以价值引领为灵魂,使职业选择从“个体收益”转向“区域贡献”。

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宁夏产业升级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校企协同深度,推动企业从“参与教学”向“共塑标准”转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人才留得住、产业有支撑、教育有温度”的共赢目标,为西部数字化转型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5)[R].北京: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5.

[2]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 宁夏“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Z].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