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
黄昌丽
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南校
引言:
德育教育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往往作为教育的附加,没有得到教师的关注。小学语文教材是德育知识挖掘的主要载体,课堂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教师发挥教书育人作用,重知识更重素养,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意志品质。聚焦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现状,教师提出有效改进策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助力。
一、借助识字写字,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选择、编写顺序符合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识字写字是语言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学生刚接触语文知识的启蒙阶段,教师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在掌握汉字书写顺序、汉字含义的同时感知汉字背后的文化意义,促使学生既要学会写字,又要学会做人。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1《天地人》教学中,学生主要学习天、地、人三个汉字,教师选择其中的“人”字讲解笔画顺序,解读汉字含义,渗透德育教育。“人”字虽然只有一撇一捺两笔画,但是想要真正写好这个字是十分不容易的。为了加深学生对汉字背后深层内涵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将字拆分看作是两个紧密依靠的人,并且思考如果两个人分开会怎么样。学生拆开书写倒下去的一撇一捺,意识到一个人无法单独站立,两个人互相帮助才能顶天立地。通过汉字的学习,教师启发学生人不能只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是要互相帮助,合作共赢。
二、借助剖析词句,渗透德育教育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阅读学习效率的提升需要学生首先解决的生字词以及句子基础知识储备问题,从而扫除阅读障碍。字词剖析的过程是学生感知字词含义,把握文章细节,体会主旨情感的关键。因此在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教师注重挖掘文本中关键词句的德育内涵,引导学生在探究分析过程中形成独特理解,加深学习体验[1]。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灰雀》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方式了解灰雀文本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呈现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比如“列宁再没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并且提出问题:“为什么列宁没有问,那个男孩也已经知道他十分诚实?”学生在文中找到所在的位置,结合上下文对这句话进行解读。教师继续抛出问题:“男孩没有亲口说‘是我抓了灰雀’,列宁是怎么知道真相的?你觉得男孩是诚实的孩子吗?为什么?”学生总结文本,男孩虽然一开始撒了谎说“没看见”,但他最终用行动改正了错误——把灰雀放回了公园。列宁看到了男孩的懊悔、低头、脸红等细节,理解了他内心的挣扎与悔悟,因此认定他是“诚实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诚实是否仅仅指“不说谎”?如果你犯了错,是隐瞒还是承认?通过文本解读培养学生有改正错误的勇气和良知。
三、借助人物分析,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关注基础知识传授与阅读写作技能指导,忽视对阅读文本中德育要素的发掘以及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实际上阅读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与品质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榜样,促使学生反思自身行为缺陷,在无形中树立榜样学习意识。因此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关注阅读文本中的人物分析,引导学生通过人物性格、品质、形象等塑造立体形象,学习人物优秀道德品质,提升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 课《金色的鱼钩》教学中,文章通过一位炊事班长用一枚缝衣针做成的“鱼钩”救助三位病弱小战士的动人情节,展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分析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讨论并分享学习成果。有的小组从人物语言入手,分析老班长坚强乐观,善于鼓励的品质。有的小组从环境描写入手,通过长征恶劣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艰苦衬托老班长忠于使命,高度责任的品质。教师从文本写作背景角度切入德育教育:“红军战士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忠于革命理想、团结互助。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今天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大家要铭记长征精神,革命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四、借助情感体悟,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选用的文本风格多样,情感浓厚。教师加强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在探究文本主旨,感知作者情感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2]。借助文本中的典型事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带入不同人物视角与立场,解读人物内心活动,感受人物思想情感。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 27 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中,作者通过与鲁迅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塑造鲁迅人物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课堂讨论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作者与鲁迅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章背景的解读奠定情感基础。在对鲁迅进行介绍时,教师为学生系统讲述鲁迅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以及历史地位等,帮助学生形成对鲁迅更加全面的认识。教师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作者视角与鲁迅直面相处。通过还原作者与鲁迅之间的对话,鲁迅的行为、言谈,作者的态度等,真实感受作者对鲁迅的看法,塑造鲁迅人物形象,形成理性思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背景下,德育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教师借助语文课堂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凸显语文学科育人优势。在引导学生文本阅读与欣赏,创作与表达等学习活动中感知文字之美、意境之美,夯实知识基础。同时创设德育教学情境,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汲取道德力量,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德智体美劳前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策 , 张群 .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思考 [J]. 家长 ,2025,(17):123-125.
[2] 张瑾文 .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探索 [J]. 读写算 ,2024,(29):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