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陈珊萍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星实验小学 362000

伴随着新时代教育观念的更新变化,素质教育以及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关键构成板块,不但承担着知识与技能传授的责任,更肩负着激发学生审美情感、提升其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使命。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身心方面特点突出,直观、形象且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手段更能符合他们成长的需求。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课堂还存在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的状况[1]。为呼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探寻更契合儿童学习规律的方式,游戏化教学渐渐进入到研究范围。本文结合湖南文艺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内容,试着分析游戏化教学在低年级课堂中的运用和价值,目的是为教师提供可行的策略和参考。

一、情境创设类游戏:助力学生于故事氛围体悟音乐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其思维特性偏向具体形象,抽象认知及理解的能力相对薄弱。所以,在音乐课堂里,融入具备故事化、情境化特点的游戏形式,能够十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举个例子,就拿湖南文艺出版社所编著的小学音乐教材来说,其中《小雨沙沙》这首歌曲,主要是描绘下雨场景。授课老师可率先构建“雨点精灵”这样的故事情境,引领学生去扮演小雨点这个角色,借助身体动作来模拟雨点从天空飘落的过程。在开展游戏的进程中,学生既能够体会到节奏在快慢方面的变化,还能够因角色代入,深刻感受音乐所营造出的情境。最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拍手、跺脚等形式,去模拟“沙沙”的雨声,如此一来,既达成了学生对歌曲节奏的理解,又实现了课堂教学中的沉浸式互动。这种情境创设类型的游戏,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表现欲望,使得音乐学习不再单纯是枯燥乏味的音符训练,而是转变为一场充满趣味的探索历程。同时,老师在引导的过程当中,还可添加情绪引导环节,例如让学生区分“下小雨”和“下大雨”时声音的不同之处,促使学生在情境表演中学会对力度和速度的把控,从而进一步深化音乐表现力[2]。

二、节奏律动类游戏:依靠身体活动掌握节奏要素

节奏感属于音乐学习的基础构成部分,然而低年级学生通常较难集中注意力,借助律动游戏能够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节奏。以教材《两只老虎》为例,老师能够设计“节奏接龙”游戏:将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先做出范例,拍出“四分音符 + 八分音符+ 四分音符”这样的节奏型,之后由各小组学生进行模仿,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做出变化。或者,老师也可让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添加律动动作,比如在唱到“跑得快”这句歌词时,同步做出小跑动作,以此强化音乐与动作之间的一致性。这类节奏游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节奏型,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听觉敏感度以及身体的协调能力。透过律动活动,学生能够在动静结合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参与度,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同时,律动游戏还能使节奏学习摆脱机械性的重复练习,转变为学生乐于参与的互动形式,切实达成“在玩乐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的良好效果。再者,老师还能够通过逐步加大节奏的难度,例如引入切分音或者组织节奏对抗游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让课堂更具层次感,保持持续的吸引力。

三、歌唱表演类游戏:借角色扮演提升表现力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并非只局限于让学生准确唱出音符,更要着重关注对学生情感及表现力的培育。歌唱表演类游戏可使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当中,提高自身的表现意愿。拿教材里的《小星星》举例来说,教师能够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演唱,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小星星”,另一部分学生扮演“小朋友”,以问答的形式开展演唱活动。教师还能够添加动作设计,像是“星星眨眼”“小朋友伸手”等动作,使学生在演唱的同时进行表演。如此这般的游戏方式打破了单一的齐唱形式,为歌曲增添了更多的表现力。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既能对歌唱技巧加以练习,又可以锻炼自身的舞台表现力以及合作意识。同时,教师在评价环节能够设立“小小明星奖”,以此激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展示。经由这类表演类游戏,音乐课堂变得生动且充满感染力,学生也能够在情感抒发的过程里,对音乐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另外,教师还能够鼓励学生尝试即兴表演,比如增添动作变化或者是情绪表达,使学生在创造性的演绎当中,体会到音乐多样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培养自信心以及艺术审美能力 [3]。

四、器乐创编类游戏:于探索过程培育创造力

游戏化教学不光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得为学生提供能够进行创造的空间。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新奇事物往往充满好奇心,比较适合借助器乐探索和创编游戏来培育他们的创造力。就拿教材《森林狂想曲》来讲,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利用打击乐器来呈现动物的动作,比如用小鼓模拟“大象走路”,用铃鼓模拟“小鸟飞翔”。在活动期间,教师可以布置小组任务,即每个小组挑选一种动物,运用器乐来展现该动物的动作与情绪,最后全班共同合作演绎“森林音乐会”。这类游戏化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节奏感和听辨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孩子们在“创编—表演—评价”的整个过程中,逐渐形成“音乐并非仅仅是学习得来的,更是可以进行创造”这样的认知。通过器乐创编类游戏,音乐课堂变成学生能够自由探索的天地,也更加契合核心素养里“审美感受与创意实践”的相关要求。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指导时能够引入即兴创编环节,让学生试着将不同乐器的声音进行组合,探索音色的多样性,从而让课堂既具备趣味性,又富有探索价值 [4]。

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不只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落实新时代教育改革、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途径。借助情境创设、律动活动、歌唱表演以及器乐创编等方式,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在亲身感受体验中领悟音乐,由此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能力与创造力。这种教学模式契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同时与当下核心素养和美育目标高度相符。当然,要让游戏化教学有效实施,还需要教师在课堂组织、活动设计以及时间掌控等方面不断进行摸索。展望未来,随着信息化与跨学科教育的发展进步,游戏化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 莉 . 游 戏 化 教 学 在 小 学 音 乐 课 堂 中 的 应 用 [J]. 琴童 ,2024,(05):120-122.

[2] 孙彩红 . 小学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行动的策略分析 [J]. 读写算 ,2022,(08):97-99.

[3] 庄悦 . 寓教于乐发掘潜能——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游戏化教学 [J]. 试题与研究 ,2023,(25):91-93.

[4] 逯瑶 . 重塑课程视角游戏音乐课堂——关注小学一年级新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 [J]. 第二课堂 (D),2023,(07):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