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

达嘎央金

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小学,西藏,山南市,856700

引言

小学语文教育依托读写有效融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交相辉映,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表达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小学语文教育要有效实施读写结合,创新读写结合,助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

1 读写结合教学创新的价值

1.1 贯彻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要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核心素养教育要求,锚定核心素养培养,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开展教育活动。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教育的核心素养要求,强化了小学语文课程的理论指导,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和重点。读写结合是小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能够加快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等能力的全面提升,保证了语文教学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理念,积极回应了新课标的要求。

1.2 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机制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在核心素养教育理论支持下持续优化变革。教学价值和教学体系是语文教学最具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影响因素,需要不断创新和拓展。读写结合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选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更加灵活地处理二者的关系,不断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引领阅读和写作协同发展。语文教学机制体系的创新发展,促进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起到了催化作用,也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

2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系统的读写训练计划

在当前的读写结合教学中,部分教师制订的读写训练计划不科学,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教学内容显得较为随意。这使得学生在读写学习上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难以实现读写能力的循序渐进式提升,进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部分教师制订的读写训练计划不够全面,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这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有效把握教学进度和重点,使得一些重要的读写知识点容易被遗漏,进而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2.2 教学中忽略个性化指导

忽略个性化指导是当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语文教师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然而,在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让全体学生共同完成相同的读写任务,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例如,对于阅读能力强但写作困难的学生,他们无法获得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其写作潜力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而对于阅读困难但有写作潜力的学生,他们同样缺乏个性化的阅读辅导,难以有效提高阅读水平,进而影响其写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3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策略

3.1 营造真实的阅读情境,启动写作动机

营造真实阅读情境、激活写作动机的理论基础源自情境认知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观。这些理论主张,当学习内容与真实生活场景深度融合时,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参与度。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创设真实情境可突破文本的局限,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将阅读体验转化为写作动力。教师可从模拟生活场景、引入社会热点话题、还原文学作品的历史情境三方面入手,为学生构建身临其境的阅读环境,引导其在特定场景中领悟文本内涵,并基于个人感受进行写作表达。以《海上日出》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小小旅行家”主题情境:课前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通过纪录片或摄影作品观察不同区域的日出景象;课中播放海上日出实景视频,辅以柔和的背景音乐,营造沉浸式氛围。运用视觉与听觉的多重感官刺激,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深刻领会作者描写日出的技巧。随后,教师布置“日出观察日记”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记录观察日出时的真实感受。部分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沙漠日出、雪山日出等素材,创作出视角独特的描写片段,既实现了从读到写的有效迁移,又激发了观察自然与文字创作的兴趣。这种真实情境的创设,使阅读不再囿于文字解析,而是成为引发写作灵感的源泉。

3.2 创建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模式能够将学生带入到阅读活动中,逐渐掌握写作方法,在写作中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理解深度。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对读写活动的兴趣,树立起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进入到读写结合活动中。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在课堂中直接布置阅读、写作任务,使得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增加,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断降低,降低了语文学习效果。而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下,语文教学需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等方面出发,创设出多样化教学情境,利用挑战性的任务吸引学生,确保学生注意力的有效集中,保持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提升学习深度。为提高教学效果,需要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形成趣味性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影响下掌握读写技巧,完成训练任务。如讲述《宝葫芦的秘密》时因文章符合小学生思维发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从构建角色扮演情境出发,讲解童话故事的体裁特点,针对结构、表达形式等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顺文章结果,加深对内容的认识。随后可以开展合作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尝试创编课本剧,完成角色划分,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将文章内容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在情境的影响下,可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在探讨与思考中完成剧本编写,随后进行角色分配。借助角色扮演活动能够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强化学生写作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受其中的思想情感,产生深刻的印象。

3.3 将过程性评价应用于读写结合之中

过程性评价强调在读写结合过程中关注和动态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它的主要理论依据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形成性评价理念。相较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更关注学生在阅读与写作实践中的参与度、思维发展及能力提升轨迹,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例如,课堂表现记录、学习日志、同伴互评、教师反馈等,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教学改进与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在读写结合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阅读笔记、写作草稿和修改痕迹,直观呈现学习过程。如完成“观察日记”任务后,教师让学生提交初稿、修改稿和自评表等,教师详细记录学生在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思考过程。课堂上,组织小组互评活动,学生依据评价量表互相打分并提出建议,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合作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能够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效果,增强阅读分析能力,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所以在教学中需要从教材内容出发,营造教学情境,主动创新教学方法,确保读写结合教学活动高效开展。同时还需要将学生带入到文本分析中,完善知识结构,联系现实生活,掌握语言文字运用方法,为深度学习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孙毅 . 读写结合:打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密码 [J]. 小学生(中旬刊),2024(9):106-108.

[2] 饶安琴. 关于小学语文高段读写结合教学实践研究[J]. 家长,2024(23):138-140.

[3] 梅小花 .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的应用研究 [J]. 启迪与智慧(上),2024(8):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