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长江航道整治水上抛石工艺改进研究

作者

张国栋

长江宜昌航道工程局 443000

作者简介: 张国栋(1988-10)男,汉族,籍贯:湖北钟祥,毕业院校:武汉大学。学历:本科,职称:工程师 研究方向:港口与航道

摘要:长江作为我国内河航运的黄金水道,其航道整治工程对于提升航运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水上抛石工艺是航道整治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与航道稳定性。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水上抛石工艺在长江航道整治中的不足,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探讨了工艺改进的方向与具体措施,旨在提高抛石施工效率与精度,降低工程成本,为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提供技术支持。研究表明,通过技术创新与设备改进,水上抛石工艺在长江航道整治中能够取得更好的工程效果,保障航道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水上抛石工艺;工艺改进

一、引言

长江航道是连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水运通道,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对长江航道的通航能力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水上抛石作为航道整治工程的基础工艺之一,广泛应用于护岸、护底、筑坝等工程建设中,其施工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到航道整治工程的整体效果。传统的水上抛石工艺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抛石精度低、受水流影响大、施工效率不高等,难以满足现代航道整治工程的需求。因此,对长江航道整治水上抛石工艺进行改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长江航道整治中传统水上抛石工艺概述

2.1 传统水上抛石工艺方法

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传统水上抛石工艺主要包括船抛法、溜槽抛石法和长臂挖机抛石法等。船抛法是利用抛石船将石料运至指定位置,通过人工或机械控制舱门开启,使石料自由落入水中。溜槽抛石法则是在岸边或船上搭建溜槽,石料通过溜槽滑入水中。长臂挖机抛石法是利用长臂挖机将石料从船上或岸边抓起,直接抛投到指定区域。

2.2 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

·抛石精度低:在船抛法中,由于受水流、风浪以及操作人员经验等因素的影响,石料落点难以精确控制,容易出现抛石不均匀的情况,导致部分区域抛石量不足,而部分区域抛石过多,影响工程质量。例如,在一些水流湍急的河段,石料在下落过程中会被水流冲走,偏离预定位置,增加了施工的不确定性。

·施工效率不高:传统工艺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人工操作,如船抛法中人工控制舱门开启、溜槽抛石法中人工引导石料等,操作流程繁琐,耗费时间长。同时,由于单次抛投量有限,需要多次往返运输和抛投,导致施工进度缓慢,难以满足大规模航道整治工程的工期要求。

·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长江航道水文条件复杂,水位变化大,水流速度和流向不稳定。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如暴雨、大风等,传统水上抛石工艺几乎无法施工。而且,水位的大幅波动也会对抛石施工造成影响,如高水位时,抛石船难以靠近施工区域,低水位时,又可能出现设备搁浅等问题。

三、长江航道整治水上抛石工艺改进措施

3.1 基于定位技术的抛石精度提升

利用先进的定位技术,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实现对抛石船和石料落点的精确跟踪和定位。在抛石船上安装高精度定位设备,实时获取船舶的位置信息,并将其与设计的抛石位置进行对比。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根据偏差自动调整抛石船的位置和抛石设备的角度,确保石料能够准确地抛投到预定区域。例如,在某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引入北斗定位系统后,抛石精度误差从原来的数米降低到了1米以内,大大提高了抛石的准确性和均匀性。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对抛石区域进行水下三维建模,直观地展示抛石效果,及时发现和纠正抛石偏差。

3.2 新型抛石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自动化抛石船:研发具有自动化控制功能的抛石船,实现抛石过程的智能化操作。这种抛石船配备自动装卸料系统、自动抛石控制系统和智能监控系统。自动装卸料系统能够快速地将石料装载到船上,并在抛石完成后自动卸载剩余石料,提高了装卸料效率。自动抛石控制系统可以根据预设的程序和定位信息,精确控制抛石的时间、位置和数量,避免了人工操作的误差。智能监控系统则可以实时监测抛石船的运行状态、设备故障等信息,保障施工安全。

·无人抛石平台:为了解决在复杂环境和狭窄空间内抛石施工的难题,无人抛石平台应运而生。如“长润18”无人抛石平台,全长3.8米,可携带1.5吨抛投石料,设计航速1.5米/秒。该平台搭载高清摄像头、智能导航系统及精准抛投装置,操作人员通过高清影像远程操控,有效解决了高桩码头排架间等特殊区域人工抛石效率低、均匀性差、安全性不足等问题。其工作航速与主动避让功能配合可防碰撞,能在10~15分钟内完成单趟上部遮蔽条件下护坡抛石工作,实现“”人机分离,无人自主”作业,极大地提高了特殊区域抛石施工的效率和安全性。

3.3 施工工艺优化与创新

·分层分段抛石工艺:根据航道整治工程的设计要求和地质条件,将抛石区域划分为若干层和段,采用分层分段抛石的方法。先从底层开始抛石,每抛完一层,进行测量和压实处理,确保该层抛石的质量和稳定性,再进行上一层的抛石。这种工艺可以有效控制抛石的厚度和坡度,避免出现抛石过高或过陡导致的坍塌等问题。同时,分段抛石可以提高施工的灵活性,便于组织施工和管理。

·结合土工织物的抛石工艺:在抛石过程中,铺设土工织物可以增强抛石结构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土工织物具有过滤、排水和加筋等功能,能够防止石料流失,减少水流对抛石基础的侵蚀。例如,在一些软土地基的航道整治工程中,先铺设一层土工格栅,然后在其上进行抛石,土工格栅可以与石料形成一个整体,提高基础的承载能力。再在抛石表面铺设土工布,进一步保护抛石结构,延长其使用寿命。

四、工程案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

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二期工程II标段是长江航道整治的重点项目之一,该河段航道条件复杂,水流变化大,对水上抛石工艺要求高。工程主要任务是通过抛石等措施对河床进行整治,改善航道通航条件,提高航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2 工艺改进应用情况

在该工程中,针对传统水上抛石工艺的不足,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措施。首先,采用了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技术,对抛石船进行精确导航和定位,确保抛石位置的准确性。同时,首次设计改造抛石定位船,增加工作平台,提升了船舶稳定性,方便了现场规范化管理,提高了施工效率。在施工工艺方面,采用了分层分段抛石工艺,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将抛石区域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段落,严格控制每层的抛石厚度和坡度,保证了抛石质量。

4.3 改进效果评估

通过工艺改进,该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抛石精度得到了极大提高,抛石偏差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保证了工程质量的均匀性。施工效率大幅提升,相比传统工艺,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的抛石量增加了15%,提前完成了第一阶段水上抛石施工任务。同时,船舶稳定性的提升和工作平台的增加,使得施工过程更加安全、规范,降低了施工风险。经实际运行监测,整治后的航道稳定性良好,满足了通航要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通过对长江航道整治水上抛石工艺改进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传统水上抛石工艺在抛石精度、施工效率和受自然条件影响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现代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需求。通过采用先进的定位技术、研发新型抛石设备以及优化创新施工工艺等改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抛石精度、提升施工效率、降低自然条件对施工的影响,保障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在实际工程案例中,工艺改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验证了改进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5.2 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持续推进,水上抛石工艺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实现抛石施工的全智能化控制。同时,研发更加环保、高效、适应复杂工况的抛石设备和材料,不断优化施工工艺,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此外,还应加强对工艺改进后的长期效果监测和评估,为后续工程提供更多的经验和数据支持,促进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