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都吉林
吉林省磐石市城南中学校 132300
一、引言
初中物理是学生系统学习物理知识的起始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关键作用。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生动的实际情境相结合,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二、情境创设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情境创设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与情境的互动中,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主动地建构物理知识,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二)认知同化理论
认知同化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当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情境创设可以将新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知识经验相结合,帮助学生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的同化,使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物理知识。
(三)情感教育理论
情感教育理论指出,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境创设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学习物理知识,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情境创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解“摩擦力”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尝试在光滑的玻璃桌面上和粗糙的木板桌面上推动同一物体,感受推动的难易程度。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对摩擦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摩擦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二)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的基础,但许多物理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在学习“密度”概念时,教师可以准备大小相同的铁块和木块,让学生用手掂量,感受它们质量的不同。
(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情境创设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家庭电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模拟家庭电路故障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故障排查和维修。
(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在创设的物理情境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例如,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小车在不同粗糙程度水平面上滑行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分析影响滑行距离的因素,进而推理出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四、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具体策略
(一)基于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讲解“压强”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为什么滑雪板又宽又长,而图钉的头却很尖?为什么骆驼的脚掌很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现象,从而理解压强与受力面积、压力之间的关系。又如,在学习“光的反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照镜子的现象,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像,进而引出光的反射定律的学习。
(二)通过实验操作创设情境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操作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理现象。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教师可以进行“覆杯实验”:将装满水的杯子用硬纸片盖住,倒置后硬纸片不会掉落,水也不会洒出。这个神奇的实验现象会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原理。再如,在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时,让学生分组进行电路连接实验,通过观察灯泡的亮暗情况、测量电流和电压等操作,总结出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呈现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讲解“分子的热运动”时,由于分子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又如,在学习“天体运动”时,利用视频资料展示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轨迹、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等,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欲望。
(四)运用问题引导创设情境
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能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浮力”之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万吨巨轮能够漂浮在海面上,而一枚小小的铁钉却会沉入水底?这个问题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探究浮力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不断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揭示物理规律。
五、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注意事项
(一)情境创设要贴合教学目标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保情境与教学内容相关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情境素材和呈现方式。
(三)情境创设要注重真实性和趣味性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量选择真实、生动、有趣的情境素材,避免虚构一些脱离实际的情境。例如,在讲解“物态变化”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如雾、露、霜的形成,冰的融化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鼓励学生参与情境创设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成为情境的创造者和参与者。
六、结论
情境创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合理运用情境创设这一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作者: [ 美 ] 莱斯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译者:高文,出版时间2002 年1 月。
2.《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Educational Psychology: acognitive view)》,作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1978 年3 月。
3. 《教学方法应用指导》, 作者:郑金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 年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