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现代化中的角色与培育策略研究
卞智琳 鲍伟 刘畅 许静 管恺妍
宿迁学院 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本研究阐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特征与供需分析,强调政策支持、教育培训和市场导向等方面在职业农民培养中的重要性,并探讨有效的培训与发展策略,提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旨在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培训策略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二十大报告和新质生产力论述的深入,新型职业农民被明确指出为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这些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承担着传统农业生产的任务,更是现代农业技术、市场运营和农业金融的积极探索者和实践者。我国政府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强调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经营、好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高质量需求。
这一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不仅关乎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他们通过引入和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优化了农业资源的配置。新型职业农民还积极响应市场变化,通过直接参与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产值的增加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型,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且对于乡村振兴和国家食品安全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分析
(一)教育水平与技术技能
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在教育水平和技术技能方面呈现显著差异。传统农民主要依靠家族传统或社区经验获取农业知识和技术,其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他们通常是在家庭农场或农村社区中成长起来的,从小就开始学习和参与农业生产,技能大多是通过实践积累而来,缺乏系统的教育和培训。相比之下,新型职业农民往往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可能接受过大学或职业培训,拥有更广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储备。他们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掌握了现代农业生产所需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如智能农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和变化。教育水平和技术技能的提升不仅增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自身竞争力,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市场意识
市场意识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显著特征,其更注重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通过定期市场调研,了解市场动态和趋势,灵活调整农业生产品种和规模,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增加有机农产品的种植比例,或者调整养殖畜禽的品种和养殖方式以适应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同时,新型职业农民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和品牌建设,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不断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在经营过程中,积极采取营销策略,建立品牌形象,将农产品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有效传递,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和信任。市场意识的提升是新型职业农民成功经营的关键。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产品组合,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此外,新型职业农民还注重农产品的差异化竞争,通过不断创新和研发,推出具有独特风味和营养价值的新品种,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熟练掌握各种先进的农业技术,而且善于将这些技术巧妙地融入到实际生产过程中,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品品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农机、远程监测系统以及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管理和智能化操作。他们通过智能农机进行自动化耕作、播种和收割,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远程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农田的环境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查和作物监测,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在具体实践中,新型职业农民还善于利用智能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和营养成分。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获取土壤信息,并将数据传输到农民的手机或电脑上。农民们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精准地确定施肥和灌溉的时间和量,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作物产量并减少资源的浪费。此外,新型职业农民还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产品的线上营销,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些先进技术的运用不仅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智能化,还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推动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供需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需求分析
1.数量与质量参差不齐
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和质量展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和存在的不均衡。尽管政府政策已经在推动农民职业化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新型职业农民的总体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但他们的质量和技能水平却表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特别是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明显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教育和培训资源分配的不均匀,以及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局限性导致的。
2.区域需求不均衡
区域需求不均衡是新型职业农民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在中国的发达地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越来越多地涉足高科技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高附加值领域。这些地区的农民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如智能农机和生物技术,以及更为成熟的市场和物流体系,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在经济较弱的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活动往往仍限于传统农业生产,他们缺乏访问高科技工具和市场信息的渠道,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这限制了他们的收入潜力和职业发展。这种需求的不均衡不仅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也阻碍了地区农业的整体进步和现代化。
(二)供给分析
1.培训与教育的不足
新型职业农民普遍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培训与教育的不足。
新型职业农民的角色定位与传统农民有着显著的区别。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农业知识,还需掌握现代管理技能和市场洞察力。然而,现行的教育培训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全面满足这一需求。尽管市面上不乏各种形式的农业培训项目,但受限于地理位置、时间安排以及经济能力等因素,许多农民难以充分参与其中。其次,即便农民能够参与培训,现有的教育内容也往往未能紧贴现代农业发展的脉搏。现代农业技术更新迅速,对农民的技能要求日益提高。然而,众多培训课程仍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知识层面,缺乏对最新农业技术、可持续农业实践以及市场导向型农业经营模式的深入探讨。这导致农民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现代农业实践相结合,进而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此外,农民对培训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以及不同经营模式的农民,其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各有侧重。然而,当前的培训体系往往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难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政策支持与资源配置不充分
尽管政府已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旨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并提升农村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然而在实际政策执行及资源配置过程中,仍暴露出若干明显的短板与局限。
财政补贴作为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关键手段,在资金分配及使用环节上,常常未能精准覆盖到真正需要支持的群体或项目。这主要是由于官僚制度繁琐、资金分配过程透明度不足,导致补贴资金难以高效、精准地投入到农民的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活动中。其次,技术支持作为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水平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其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当前技术支持措施多局限于初级阶段,缺乏针对先进农业技术和持续技术更新的长远规划。这导致农民在面对新技术、新设备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难以有效吸收和应用这些技术成果。最后,农村金融服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扩大生产规模、采纳新技术的重要支撑体系,同样未能充分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在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上往往未能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操作条件和支付能力,导致农民在申请贷款或金融服务时面临诸多障碍。
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策
(一)提高培训教育水平
为了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训与教育方面的不足,政府应增强教育与培训体系,确保与现代农业的需求相匹配。这包括扩大对农村职业学校的投资,开发在线教育资源,使农民能够方便地接受到包括技术和管理技能在内的最新农业知识。政府应设计定制化的培训项目,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需求调整课程内容,确保培训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这些措施不仅会提升农民的技术能力和市场适应性,还将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现代农业生产的挑战。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优化政策与资源配置
为应对政策支持与资源配置不充分的问题,政府需优化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措施,确保这些支持直接对接至需求最大的区域和农民群体。这包括调整和增强针对创新技术和高效农业实践的财政补贴政策,以及提供持续的技术更新和培训。政府应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开发适应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如低息贷款和保险,支持他们投资于先进技术和扩展生产规模。通过这些措施,新型职业农民将获得必要的经济和技术支持,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提高整体农业竞争力。这样的政策调整和资源优化,将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经济福祉,帮助实现更广泛的农业和农村振兴目标。
(三)平衡区域发展
针对区域需求不均衡的问题,政府应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以确保各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这意味着在技术先进的地区推广高科技农业应用,而在资源较少的地区则加强基础农业生产能力的建设。政府还应建立农业产销对接平台,促进农产品有效市场对接,帮助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计划,并通过开展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提高他们的产品市场竞争力。这种策略不仅能够平衡区域发展,还将促进农民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提高他们的生产动力和经济收益,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型和农村经济的全面提升。
(四)实施方法多元
为有效实施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策,政府应采用一系列综合方法,包括实地培训、在线课程和提供实践机会。政府可以组织专业团队在各地农村进行实地培训,确保农民能直接学习到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技能。通过建立在线课程平台,利用互联网资源普及农业现代化知识,使教育和技术支持不受地理限制,可覆盖更广泛的区域。鼓励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等提供实践机会,允许农民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所学知识,这不仅提升他们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还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这种多元化的实施方式将有助于加速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推动农业生产的持续优化和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五、总结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培育与发展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训教育、政策支持与资源配置以及区域发展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包括提高培训教育水平、优化政策与资源配置、平衡区域发展以及实施方法多元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这也将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璐. 终身教育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困境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22(14).
[2] 陶军明;李娜;闫孟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脉络回顾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5).
[3]郭艳. 企业帮扶见成效 农民收入稳增加[J].湖南农业,2022(04).
[4] 郭晓霞.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5]张亚玉.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9.
[6] 李子玉.西部县域职业农民培训问题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3.
课题来源: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课题名称: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研究——以宿迁地区为例
课题编号:2023XSJ152Y
作者简介:
卞智琳,女,汉,2003年9月,江苏盐城,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通讯作者:鲍伟,女,汉族,1991年02,江苏沭阳,硕士研究生,讲师 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刘畅 女 汉2003.6江苏镇江 本科 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许静 女 汉 2002.12江苏宿迁 本科 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管恺妍 女 汉 2002.10 江苏扬州 本科 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