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传统文化融入策略的研究

作者

王改霞

西藏林芝市第二小学 西藏 林芝 860000

引言

在基础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完成法律知识普及的任务,还要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把两者融合进统一的教育体系,既能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强化价值观塑造和精神引导,使课程发挥出最大的育人效果,也能够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提供保障。

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价值

1.1 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实践

把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里,使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和实践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许多契合的地方。借助文化的传播与课堂教学互动,使教学目标由外在变为学生内心自觉遵守,并在思想、情感及日常行为上持续展现出来。

1.2 充实课堂内容,深化德育内涵拓展

将传统文化系统性地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保持课程法治教育核心地位的同时可以有效扩展其德育涵养的广度和深度,内容的延伸不仅仅体现为知识面的拓宽,还体现在课堂价值层面的提升,课程不再局限在条文性法规教学和单一行为规范的传授,而是通过文化思维引导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去认识道德和法律的联系。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融入文化背景、历史线索与思想体系的体现后,让学生在认知规则、制度的过程中了解这些规则、制度背后的道德标准、社会价值与意义,不仅能提升课堂的内容层级,而且让道德教育在文化的根基下更丰富和丰满,使得价值观的引导、法制意识的培养、文化身份感的塑造在教学活动中融为一体,更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打好了更坚实的精神基础与知识框架。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传统文化融入的策略

2.1 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资源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载体,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把传统文化的元素充分挖掘并有机呈现,需要对教材文本、插图设计、段落安排、主题逻辑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再创造。挖掘不仅要发现明示文化内容,还要对隐含文化价值进行二次解读。通过梳理教材上涉及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相关内容,可以发现教材里一些契合传统文化精神的思维线索,并将这些线索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道德思想和人文精神。提炼教材的语义、文化背景,在增加知识点的文化分量的同时,在课程框架下也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展现体系,在课时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课堂教学思想含量。

2.2 创设情境体验以传承文化精神

创设文化情境是使学生从情感和认知两方面来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在课程执行过程中创设具有文化内涵的情境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沉浸式的体验,在直观感受中理解文化的内在精神和规则意识的关系。文化背景及价值导向清晰的情境下,学生参与互动,在思维交流之中将传统文化理念同法治教育内容自行地融合。整合并不是堆叠,而在体验、反思的螺旋之中逐渐被内化,使文化精神于心智形成之初就已植根深厚。另外,要注重情境的建立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匹配度,通过循序渐进地文化渗透使课堂教学不仅仅具有表面的趣味性,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去理解文化内核并在思想上产生长久的共鸣,从而促进文化的教育与法治的教学。

例如在《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教学中,设置一些模仿生活中的公共场合,让学生进入模拟环境里体验到维持秩序的重要意义,在角色扮演以及情感投入中去感受尊重他人和遵守规范的文化内涵,在思考和行为中引导学生把中华礼节和法制思想融入自我行为准则,并使文化精神内化和自觉传承。

2.3 跨学科整合构建融合性教学体系

传统文化与法治教育的理念与价值相容,因此跨学科整合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知识的边界,还能强化各学科之间育人目标的一致性。将语文、 历史、艺术等学科的文化资源引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补充知识,让学生在多个学科相互交叉的学习情境下,以更大的视角来认识法律的制度意义和文化根源。融合必须在学校课程设计阶段建立共识性的价值观、主题框架,打通不同学科的界限,让不同学科的内容产生内部逻辑关系,学生在探索各种学科知识时能体验到它们的价值理念上的共同性与相互的互补性。跨学科整合的目的就是建立既有法治教育的核心作用,又可以承担深刻文化作用的课程体系,使它同时发挥三方面的作用: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价值取向上都能发挥作用,由此提升学生的全面的法律人文素养。

2.4 通过生活实践强化文化认同

课堂教学是文化融入的基础,但是真正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践行还要靠生活实践的延续和强化,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将课上学到的东西运用起来,学生才能用行动验证并加深文化理念。生活实践不是单一的行为安排,而是一种日常行为习惯、社交互动、公共参与等多种表现形式综合形成的体现,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感受体验其中的价值之后,会在无形中调整自身的判断标准和行为方式,并逐步形成和传统文化精神相契合的稳定行为模式。在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在实践当中产生的各种情绪变化和思维表现,引导他们主动反思自己生活的经验与课堂教学的内容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使他们的文化认同不仅存在于心里而是在于生活中并且和自己的言行相一致,这样一种融合的状态形成之后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以及社会发展中产生长久的影响,并使他更加持久地依赖于文化的根并且更加坚定地持守文化的价值。

结束语

通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度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实现内容层面的丰富与精神层面的提升,形成持续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与价值认同,这种融合不仅服务于个人成长,也为社会凝聚提供文化支撑,从而确保教育在多维目标中保持方向的统一与力量的积聚。

参考文献:

[1] 吴卫君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 [J].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20(2):25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年版 )[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