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和“双创”项目协同驱动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孟德宇 孙寅昆 房倩倩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80
一、当前新工科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明确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相关教师可以探访企业的用人标准,回访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发展方向,以及参与行业宣传讲座等方式,充分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要,掌握人才培育的目标。为了完善培养方案,通过召开全体教师交流会,可以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从课程规划、教学目标、毕业去向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明确其中需要调整的内容。然而,在实际的实施中,新工科人才在培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工科类专业知识概念较为复杂,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工科专业涉及实践操作能力,一些应用类的练习缺少强度,导致他们只能接触到浅层的练习,进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续的学习造成了一定影响,实际应用能力不强,难以应对多样的挑战 [1]。其次,一些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佳,源于长期以来一直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很好地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缺乏创新意识,面对工科的多种需要不能很好地满足,逐渐丧失了学习的自信。这就需要关注好这些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加强对其鼓励,帮助他们逐渐建立起自信,积极参与到多样的活动中。
二、学科竞赛和“双创”项目协同驱动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方式
(一)选择适合的学科竞赛
工科专业有着多样的学科竞赛,相关教师需要加强对各大赛事的分析,结合专业特征与人才培养的目标,选取最适合的竞赛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在选择比赛的过程中,相关指导教师要明确好竞赛的主题,了解其中的目标,探索其对学生的培养效果。通过比赛,可以有效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使学生可以从中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发展自我能力。同时,通过从竞赛方针可以进一步规范高校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理念,促使人才培育方向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二)实现学科竞赛和创新项目同课程体系的相互融合
在设计课程计划、完善培养方案时,相关教师要了解好各大赛事的时间段,使学习内容与课程进行有效连接,互不影响。学生初入校园的第一节专业课程中,通常教师会为他们介绍专业的发展方向与相关的竞赛内容,并在正式教学的过程中将竞赛内容与项目穿插在知识中,提升学生的竞赛意识,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提高竞赛能力。不同的学期所涉及的专业内容有些出入,可能是互不相关的内容,也有可能是对过往学习内容的拓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竞赛,同时,在课上将往年的比赛案例融入课程中,帮助学生对竞赛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更好地应对挑战[2]。一些新创大赛或线上虚拟大赛为了增强自身的影响力,没有报名人数的限制,教师应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其中,以此检验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指导学生向优秀的案例学习,丰富他们的个人认知。而面对那些有参赛人数、单位限制的比赛,可以在校园中举办校级竞赛,从中选出最适合的学生与团队参与其中,使每一位同学都有竞争体验的机会。通过竞赛,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专业知识对于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与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从而加强了对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中。除了专业课程外,选修课程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相关专业教师可以开展选修课程,根据竞赛的标准指导学生参与各类项目中,以此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推动其实现综合提升。在多种方式下,将学科竞赛与“双创”项目的中心目标融入进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中,能够使学生在完善的培养模式下实现全面发展。
(三)从多角度加大保障力度
为了使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到竞赛中,提高自身能力,需要多方的共同参与,从多个角度加强保障力度。通过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为目标,将其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中,并将“双创”项目活动作为获取学分方式,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所参与的各类竞赛、取得的名次都可以作为综测的加分标准,促使学生加强对竞赛与“双创”的关注,积极参与其中。同时,还要建立起专业的教师团队,组织富有实际教学经验、参与过各大赛事的教师组成队伍,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育,提高教学的质量。对于那些科研领域的教师,需要他们领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与学生共同检验学习效果,提高实践能力 [3]。在模拟训练中,一些练习项目来源于行业中的优秀案例,因此,将学科知识与学科竞赛有效结合起来,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对所学内容的灵活应用。另外,在专业课的开展基础上,教师队伍通过细致分工,使一部分教师专门负责专业课程的开展,另一部分教师则负责对参赛的同学进行赛前集训,以此缓解教师的压力,使他们发展所长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线下教学能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然而受一定因素的影响不能满足突发问题的出现,教师可以借助好互联网,为学生提供线上学习的方式,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指导。
(四)将思政理念融入课程中
在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提高思维意识,锻炼逻辑能力,还需要指导他们养成创新精神,增强对国家的热爱,为国家发展做出努力。例如,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可以以国家发展为主题,融入思政理念,通过设计小组任务、布置专业作业、参与学科竞赛等多种方式,从课内到课外不断为学生融入爱国情怀,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激发自主能动性,主动深入到学习中,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通过思政理念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个人意识与行为修养,培养创新精神,从而主动参与到学科竞赛与“双创”项目中,促使新工科人才培育模式实现不断完善,培养更多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结语:
增强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科竞赛与“双创”项目的开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运转,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思路、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够推动高校教学模式的完善,从而培养出符合现实需要的综合型应用人才。高校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坚持,这就需要结合当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推动新工科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优化。
参考文献
[1] 肖红 ." 双创 " 时代背景下新工科 " 双创型 "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J]. 三峡高教研究 , 2024(4):22-25.
[2] 刘玉敏 , 张会珍 , 杨莉 , 等 ." 新工科 " 背景下研究生 " 双创型"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微计算机信息, 2020.
[3] 王莉玮 , 薛涵与 , 叶远松 , 等 . 学科竞赛和 " 双创 " 项目协同驱动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6):157-161.
课题项目 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教育强省视域下竞赛驱动的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编号:24GJZXB040
课题项目 2: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本科生学科竞赛导师团的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编号:XJJYKT202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