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西藏基层群众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多样性

作者

夏多拉姆

西藏昌都市左贡县旺达镇文化服务中心,西藏,左贡县,854400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强国建设的推进,西藏基层群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重要课题。然而,当前对西藏文化的研究多聚焦于宗教文化、宫廷文化,对基层群众文化的系统性探讨较少。深入挖掘西藏基层群众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多样性,不仅能填补相关研究空白,更能彰显其在维系民族情感、促进文化认同、推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为实现西藏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提供支撑。

1 西藏基层群众文化的地域特色

1.1 民俗礼仪: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深度绑定

西藏基层群众文化的民俗礼仪,紧密围绕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与游牧、农耕生产方式展开,具有鲜明的“适应自然、敬畏自然”特征。在那曲、阿里等纯牧区,牧民在春季接羔育幼期会举行“春羔祈福礼”,身着传统藏装的牧民向“草原神”敬献青稞酒与酥油花,祈求幼羔存活率提升,仪式中还会传唱《接羔歌》,歌词内容涵盖幼羔喂养技巧与对草原的感恩,体现“人 - 畜 - 自然”共生的理念。在日喀则、山南等农业区,青稞收割后会举办“望果节”,村民手持青稞穗绕田行走,祈求丰收,仪式后开展打青稞比赛、锅庄舞表演,将农业生产与民俗活动深度融合。

1.2 艺术表达:以高原元素为核心的创作载体

西藏基层群众文化的艺术形式,以青藏高原的自然景观、动植物资源为核心创作素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民间音乐领域,“扎念琴弹唱”广泛流行于西藏各地,琴身以松木制成,琴弦为羊肠线,弹奏曲目多描绘雪山、湖泊、草原,如《纳木错情歌》以纳木错湖为背景,歌词“纳木错的湖水蓝如天,我的思念像湖水无边”,将自然景观与情感表达结合。在舞蹈领域,“锅庄舞”“弦子舞”是基层群众最喜爱的舞蹈形式,锅庄舞动作粗犷有力,模拟牧民骑马、射箭的姿态,适合在草原、广场集体表演;弦子舞则以“弦子”伴奏,动作轻柔优美,流行于昌都、林芝等地,舞蹈中常融入“孔雀摆尾”“雄鹰展翅”等模仿高原动物的动作,展现对自然生灵的喜爱。在视觉艺术领域,唐卡、壁画、木雕等以宗教故事、自然景观为主题,如日喀则萨迦县基层艺人绘制的《雪山圣湖图》唐卡,以珠峰、羊卓雍错为原型,采用天然矿物颜料,色彩鲜艳且保存时间长,既是艺术作品,也是基层群众宗教信仰与审美追求的体现。

1.3 信仰文化:藏传佛教与民间信仰的融合

西藏基层群众文化的信仰体系,以藏传佛教为核心,融合苯教的自然崇拜,形成“宗教 - 民间信仰”共生的格局。在基层村落,几乎每个村庄都有“玛尼堆”与“经幡柱”,村民每日会绕玛尼堆行走、转经筒,祈求平安,玛尼堆上的经文多为“六字真言”,经幡则印有龙、鹏、虎、狮等图案,分别代表天空、海洋、森林、山地,体现苯教自然崇拜与藏传佛教的融合。在宗教节日方面,“雪顿节”“藏历新年”是基层群众最重视的节日,雪顿节期间,拉萨、日喀则等地的基层群众会前往寺庙观看“展佛”仪式,随后在公园开展藏戏表演、酸奶品尝活动,藏戏曲目多改编自佛教故事,如《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既传播宗教文化,也传递历史知识。

2 西藏基层群众文化的多样性表现

2.1 语言文字的多样性:方言与文字的地域差异

藏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在西藏基层形成了丰富的方言体系,与地域环境密切相关。藏东昌都、甘孜地区的“康巴方言”,因地处川藏滇青交界,受多民族语言影响,词汇中融入了汉语、纳西语元素,发音浑厚,语速较快;藏南日喀则、山南地区的“卫藏方言”(拉萨话为代表),作为西藏传统政治文化中心的方言,词汇严谨,发音平缓,是藏语标准语的基础;藏北那曲、阿里地区的“安多方言”,因游牧生活需求,词汇多与畜牧业相关,发音简洁,多短句。在文字使用上,基层群众以藏文为主,但不同地区的文字书写存在差异:卫藏地区的“乌金体”(楷书)多用于寺庙经文、官方文书,字体工整;康巴地区的“乌梅体”(行书)多用于日常书信、民间契约,字体流畅;安多地区的“匝里体”(草书)多用于游牧民记录生活,字体简练。此外,部分与汉族、回族杂居的村落,群众还会使用汉语方言(如四川话、青海话),形成“藏汉双语”的语言环境,体现了语言的交融性。

2.2 区域差异:不同地理单元的文化个性

西藏不同地(市)的自然环境差异,导致基层群众文化呈现显著的区域多样性。藏北高原(那曲、阿里)以游牧文化为主,文化形式强调“粗犷、豪放”,如那曲的“赛马节”,牧民骑马竞速、表演马术,节日持续 7 天,期间举办摔跤、射箭比赛,展现游牧民族的勇武精神;藏南谷地(山南、日喀则)以农耕文化为主,文化形式侧重“精致、细腻”,如山南的“青稞秸秆编织”,村民用青稞秸秆编织坐垫、花篮,图案多为几何图形与花卉,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藏东峡谷(昌都、林芝)因气候湿润、森林资源丰富,文化形式融入“山林元素”,如昌都的“芒康弦子舞”,舞蹈动作模拟树木摇摆、溪水流动,伴奏乐器“弦子”的音色清脆,与藏东湿润的自然环境相契合。此外,边境地区的基层群众文化还融入“边境特色”,如日喀则市亚东县的“边境文化节”,村民表演“抗英情景剧”(纪念 1904 年亚东抗英斗争),展示边境文化与爱国主义精神,与非边境地区的文化形式形成差异。

2.3 传统与现代:文化形态的动态演进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西藏基层群众文化在保留传统内核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形成“传统 - 现代”并存的多样性。在民间艺术领域,传统唐卡绘制与现代数字技术结合,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的基层艺人运用数字绘画软件创作“数字唐卡”,既保留唐卡的传统图案与色彩,又可通过手机、电脑传播,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在民俗活动方面,传统“望果节”融入现代元素,日喀则市白朗县的望果节中,除传统的绕田祈福外,新增“青稞产品展销会”,村民通过直播带货推广青稞饼干、青稞酒,将传统节日与乡村振兴结合。此外,现代传媒也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形式,那曲市安多县的牧民通过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拍摄“游牧生活日常”,内容包含挤奶、骑马、弹唱扎念琴,视频配乐既有传统《牧歌》,也有现代藏族流行音乐,单条视频播放量常超 10 万次,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

结语

西藏基层群众文化的地域特色,是高原生态与人文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为生产生活、精神信仰、节庆文化的“高原印记”;其多样性则是地域差异与民族交融的产物,涵盖语言文字、艺术形式、民俗活动的多维度表达。保护与传承西藏基层群众文化,不仅是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守护,更是对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丰富。未来需在尊重文化真实性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旅游、新媒体等手段,实现“活态传承”,让西藏基层群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锦 . 青藏高原游牧文化的地域特征与传承路径 [J]. 民族研究,2022(3):89-98.

[2] 次仁卓玛 . 西藏基层群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困境与对策 [J].西藏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3,38(1):123-130.

[3] 王芳 . 文旅融合背景下西藏民间艺术的价值转化 [J]. 贵州民族研究,2022,43(5):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