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城市”融合模式对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影响研究
吴正生 唐瑕苓 李梦玲 达灵嘉
四川旅游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演艺旅游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已成为推动城市文旅融合的重要引擎。常年温和的气候为成都提供了发展音乐演艺产业尤其是夜间音乐演艺活动的极佳条件 [1]。2024年数据显示,成都全年举办各类演出超2 万场,同比增长 67.1% ,吸引观众1000 万人次,实现票房收入 25.88 亿元,带动相关消费约 63.5 亿元 [2],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在大型演艺活动方面,东安湖体育公园、成都露天音乐公园等专业场馆成功举办刘德华、五月天、张杰等明星演唱会,场场爆满;草莓音乐节、仙人掌音乐节等户外音乐节通过“音乐+ 旅行“模式,推出凭票享受景区酒店优惠等联动措施,有效吸引跨城观众。
一、“演艺 + 城市“融合模式在成都的具体实践
1.1 票根联动模式
成都出台“票根经济”优惠清单(第一批),清单覆盖成都世运会、成都马拉松、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赛等赛事,张学友、袁娅维等演唱会以及成都车展等活动。凭相关票根,消费 者可在龙抄手、海底捞等 100 多家餐饮店,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等热门景区 以及 30 余家酒店享受专属优惠 [2]。这一制度设计有效实现了演艺产业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协同整合,通过票务权益延伸机制,构建了文化消费的联动体系,显著提升了游客的文化体验深度和广度。
1.2 演艺与园区融合模式
昆明以“政策引领 + 活动促进 + 主体参与+ 产业联动”四位一体为抓手,培育“避暑经济”“清凉经济”“冰雪经济”等商文旅融合新业态 [3]。成都是构建“文化 + 演艺 +旅游 + 消费”四位一体的文旅融合创新模式。以青羊区少城国际文创谷为核心,打造无边界文化产业集聚区,有机整合金沙遗址、杜甫草堂博物馆、宽窄巷子等历史文化资源。园区内配置四川大剧院、妙剧场、金沙演艺中心等专业化演艺载体,形成涵盖话剧、音乐剧、户外音乐节、脱口秀等多元演艺业态的文化消费矩阵,实现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城市文化氛围营造和消费能级提升的协同发展。
1.3 演艺与赛事融合模式
成都将演艺活动与体育赛事相结合,实现了“演艺 + 赛事“的协同发展。东安湖体育公园作为成都第 31 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核心场馆,在赛事结束后积极探索演艺经济发展路径。2023 年至 2024 年,东安湖体育公园举办大型演艺活动 83 场次,累计吸引观众约 196.8 万人次,票房收入约 12.67 亿元,拉动景区景点、交通出行、酒店住宿、餐饮购物等周边消费规模超86.2 亿元[4]。2024 年,四川的大型演唱会舞台星光熠熠。“情怀”与“潮流”共生的市场碰撞出这样一组数据:成都2024 年开展5000 人规模以上大型音乐演出 176fG ,同比增长 47.9% ;实现票房收入 11.89 亿元,同比增长 43.24%。
二、“演艺 + 城市”融合模式对成都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影响
2.1 成都演艺产业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与集聚效应
成都演艺产业对区域经济产生显著拉动效应。演艺活动的举办有效促进了旅游客源导入,带动景区游览、交通客运、酒店住宿、餐饮零售等关联产业消费增长。在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演艺产业已成为城市消费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依托优质文化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和活跃市场环境,成都已成为国内演艺产业的重要集聚区。通过持续举办高质量演艺活动,有效刺激了相关消费领域的协同发展,形成良性的产业联动效应。成都持续强化演艺产业培育力度,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成功引进多项国际级演艺项目。以龙泉驿区为例,依托完善的配套设施与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该区域已发展成为演艺产业集聚区。东安湖体育公园作为多功能复合型场已成为成都演艺产业发展的标杆性载体。
2.2 演艺产业的联动效应与价值链延伸
演艺产业在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产业联动效应,有效带动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广告传媒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驱动力。该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显著的互补性和协同性。从舞台设计、服装造型到灯光音效等演艺活动的各个环节,均体现着文化创意要素的深度整合。以少城国际文创谷为例,该园区重点培育演艺演出、文博旅游、影视音乐、创意设计等核心产业,通过专业化企业孵化机制,推动文化创意企业集群发展。这些企业将创新设计理念融入演艺产业,在舞台布景、服装设计等方面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既提升了演艺产品品质,又拓展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演艺产业的发展对影视制作和广告传媒产业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与文化旅游、影视制作、广告传媒、动漫游戏、文化创意、娱乐演艺等新兴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文化品牌向产业品牌的转化 [5],优质演艺作品的 IP 转化可延伸至影视改编领域,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
三、“演艺 + 旅游市”融合模式的文化传播效应
3.1 文化资源转化与沉浸式体验
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培育建设一批演艺产业园区,支持成都、眉山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6]。其演艺产业充分发挥文化资源转化功能,系统整合古蜀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通过歌舞、戏剧、杂技等多元化演艺形式,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特别是沉浸式演艺项目,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历史场景,使观众获得多维度的文化体验。这种创新的文化呈现方式,不仅有效提升了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更促进了成都特色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演艺产业已成为展示成都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3.2 演艺产业赋能城市品牌建设
结合成都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的打造,突出餐饮产业、音乐产业、演艺产业、赏花经济等消费热点,营造美食、美乐、美景的高品质生活美学消费流量 [7]。演艺活动作为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有效展示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显著提升城市品牌价值和国际影响力。成都通过举办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等演艺活动,如张学友、周杰伦等知名艺人的商业演出,以及草莓音乐节、仙人掌音乐节等专业音乐活动,成功吸引了国内外大量观众。这些活动不仅创造了优质的文化消费体验,更通过媒体传播效应,持续强化成都“时尚、包容、创新”的城市形象定位,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城市。
3.3 演艺活动提升城市文化服务效能
演艺活动的持续开展有效丰富了成都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供了多元化选择。以成都露天音乐公园为例,该场所采用多功能运营模式:日常作为开放式城市公园,提供休闲游憩、健身运动等公共服务;演出期间则转变为专业演艺场地,通过完善的声光设备和专业的演出内容,为市民创造高质量的文化体验。这种灵活的运营机制既保障了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又提升了城市文化服务水平,实现了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的统一。
3.4 演艺产业全球化传播与城市文化认同建构的双向赋能机制
在全球化背景下,演艺活动已成为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专业化的演艺项目,系统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和艺术创新成果,有效促进跨文化交流。对市民而言,这些活动提供了文化参与和艺术鉴赏的专业平台,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演艺产业的持续发展,不仅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更通过共享文化体验强化了社会凝聚力,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持续动力。
四、优化成都“演艺 + 城市”融合模式的建议
4.1 政策赋能与产业升级
在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框架下,演艺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议政府部门构建系统化的政策支持体系。重点完善财政激励机制:对演出经纪机构的高质量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依据票务公司的市场表现实施差异化补贴;建立演艺场馆评级奖励制度,根据设施维护水平和演出质量提供梯度化补贴。通过精准施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演艺产业高质量发展。
4.2 演艺企业差异化竞争策略与地域特色开发
在高度竞争且需求多元化的演艺市场中,演艺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聚焦内容品质提升。重点在于加强原创剧目研发,突破同质化竞争格局,通过创新驱动开拓市场新空间。成都拥有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包括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和诗歌文化等独特元素。演艺企业应当系统挖掘这些文化资源,将其创造性转化为演艺内容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演艺产品体系,从而提升市场辨识度和文化附加值。
4.3 交通、服务与数字化的三维体系创新构建
为推进成都“演艺 + 城市”融合发展,建议构建三大支撑体系:交通接驳系统方面,建立演艺场馆、旅游景区与商业中心的直达专线网络,实施东安湖体育公园至宽窄巷子夜间专线运营方案,同步优化轨道交通末班车时刻与大型演出散场时段的无缝衔接;服务配套设施方面,在核心演艺场馆周边布局智能化综合服务中心,集成票务查询、行李寄存、旅游咨询等基础服务功能,并完善特色餐饮、文创零售等商业配套;数字化服务平台方面,开发全域演艺信息集成系统,实现演出票务预订、周边旅游资源推荐等功能的智能化整合,构建“演出 + 旅游”一站式智慧服务平台。
4.4 演艺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的创新策略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建议构建成都演艺旅游的整合营销传播体系。重点实施以下策略:制作专业化的视听宣传素材,系统展示川剧变脸、现代音乐节等特色演艺项目,以及宽窄巷子、三星堆等核心旅游资源;通过新媒体矩阵实施精准投放,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交互特性增强用户参与度;建立内容共创机制,引导用户生成优质UGC 内容,形成裂变传播效应,从而提升成都演艺旅游的品牌认知度和市场吸引力。
五、结论
成都“演艺 + 城市”融合模式显著促进了旅游目的地发展。通过票务联动、园区整合、赛事协同等创新实践,实现了演艺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耦合,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文化传播和社会价值。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城市文化影响力,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为进一步优化发展效能,建议强化政策引导、提升内容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创新营销策略,持续完善产业融合机制,推动旅游目的地建设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参考文献
[1] 赵欣 . 成都市政府推进音乐产业发展案例研究 [D]. ,2021.DOI:10.27005/d.cnki.gdzku.2021.005363.
[2] 赵欣 . 成都市政府推进音乐产业发展案例研究 [D]. ,2021.DOI:10.27005/d.cnki.gdzku.2021.005363.
[3] 缪亚平 , 杜雨鑫 . 昆明贸易富市期中考:成绩单里的“新”与“进”[N]. 昆明日报 ,2025-07-24(002).
[4] 四川省人民政府. 从“流量入口”到“文化新磁场”四川演艺市场加速成长[EB/OL].https://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5/2/24/2025 年 1 月 31 日 / 引用日期 .
[5] 胡丁婷 . 广西山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探索 [C]:多元和包容——广西博物馆协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桂林市金融工作办公室 ;,2024:50-59.DOI:10.26914/c.cnkihy.2024.029015.
[6]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N]. 四川日报 ,2025-06-30(001).DOI:10.28672/n.cnki.nscrb.2025.004584.
[7] 冯婵 , 张羽军 . 深挖“十二月市”底蕴促进成都文化传承与创新 [J]. 先锋 ,2023,(09):23-25.
基金项目 :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科研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演艺 + 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机制研究 ”(2024YB25),四川红色文旅研究中心项目“四川红色文旅促‘三交’的机制与路径研究”(HSWL25C76), 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项目:李佳调饮技能大师工作室(2024DS05)。
吴正生 教师 助理研究员 1991.01
唐瑕苓 教师 助理研究员 1983.03
李梦玲 教师 助理研究员 1992.02
达灵嘉 学生 19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