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利用自然材料开展生态美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国汝丹

山东省滨州市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二小学256600

在生态文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不懈探索中,利用自然材料开展生态美育的实践路径,既可以促使学生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到学习与生活中,又可以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在自然中体验创新之美,在生活中开拓创意之美。在全方位展示自然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性的同时,通过生活化场景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教学和引导,鼓励他们一边思考,一边创造,更是为使学生理解“美育美即生活”的理念提供了无限可能。本文就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在创作中完成生态美育认知上的提高与更加生活化的落地创作展开探究。

一.当今小学生态美育课堂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生态教育探究性学习路径的构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新趋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虽然持续的探索与实践使得小学阶段的美育氛围更加浓厚,但是不少教师的教学理念依旧过于传统,仅停留在口头上单纯的生态教育、知识教育方面,造成了课堂情感对话缺失等问题。与此同时,小学生迫切需要深化生态美育研究,比起简单地拿着蜡笔或水彩笔涂抹色彩,接受更高层次的生态教育才是重中之重。

1.1 教学理念过于保守,学生缺少自主探究意识

教师的教学目标应是启发学生用自然材料去创作,而不是单纯的下达指令。灵感往往就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材料中迸发,如塑料瓶盖,木头塞子,玻璃珠等等。在小学生审美生态构建的起点,“美”的熏陶、“爱”的教育往往最能唤醒人与自然万物的共生意识。只有教师学会把各种朴实无华的美学元素搬进课堂,学习过程才能更加生动有趣。在学生按照自己审美认知挑选自然材料进行结构重组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时刻给予他们合适的支持和鼓励,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绘画、鉴赏及创造能力。

1.2 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学生缺乏自主创新意识

小学阶段的美术课并不是以学生成绩来界定教学成果的,而是应该让每一个学生的天赋尽可能地得到最大开发。基于此,教师可多观察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其融入到生态美育的教学中。比如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为切入点,倡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废纸,布条,树叶,棉花等自然材料收集起来制作成小动物。当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时,既可以在动手过程中感受不同自然材料的特性,而且也可以显著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在参与废物回收再利用的程序中,使得每一种创意都得到充分的表达。

二.提高小学利用自然材料开展生态美育实践的研究策略

2.1 形成自主探究意识,培养使用自然材料的创作习惯根据相关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小学生往往对于生活中自然材料的探索有着浓厚的创造兴趣。教师可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原则,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和创造的意识,一方面构建起从认知到实践行动的美育教学闭环。要想培养兼具审美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小学生,必须要让学生理解生态之美背后的文化与情感逻辑,这样才能启发他发现自然材料中的生态之美。例如,在小学美术三年级人教版上册《童年艺趣》中,就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线条入手进行色彩搭配教学。好比自然界中各种颜色的花草都是天然的自然材料,通过带领学生用不同植物的叶子、花瓣、果皮等对白布进行漂染,则可以大激发他们的审美创意。通过自然材料的多种创作形式,无疑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2 启发自主创新意识,锻炼使用自然材料的创作思路

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自己对生态美育的体会,不断引导学生的思路,带着学生亲身体验,把美术学习融入到日常中。比如频繁利用柳条、果壳、废纸、碎布、贝壳、石头等自然材料进行创作,陪伴学生在大自然无穷的宝库中感知美、观察美、创造美,亦可借此来调动学生挖掘自然材料的温度和内涵。例如,在小学美术三年级人教版上册《劳作之美》中,就可以把生活化场景融入到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班级大扫除为教学切入点,带领学生亲身体会劳作的辛苦,体会劳作带来的充实感。通过对班级进行大扫除,大家一起寻找垃圾中可以重复再利用的自然材料,比如削完铅笔的笔屑,盆栽中脱落的绿叶等等。当课堂教学与劳作结合后,学生自然也能更好地观察和思考,表达自己的环保理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质量生态美育教育并不是复杂而抽象的,学生实现阶段性的成长同样离不开实践。在带领学生认识并使用自然材料的过程中,不仅方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不同颜色,质感,形状的排列组合中,也有利于教师开拓自己的美术视野。

参考文献:

[1] 吴佳妮. 育人导向下小学美术学科融合教学中的情感德育— 一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动物的花衣裳》为例[J]. 山西教育( 教学 ),2025,(04):53-54.

[2] 孔仪 . 美育视野下小学音乐教育的理论联系与实践价值探讨[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18):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