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趣味唱游的探索
王洋洋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
一、趣味唱游形式多样,激发学习兴趣
唱游是针对低年级学生而采用的主要音乐教学活动。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
《新课程标准(2022 年版)》倡导玩中学、学中玩,在玩中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特点,体验音乐的情绪和要素,理解音乐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和敏锐的反应能力,使其体验表演的乐趣,增强音乐学习的信心。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风姐姐来了》为例,小朋友们首先通过聆听音乐片段寻找风姐姐的足迹,随着风姐姐来到海边,感受小浪花轻柔的声音,再来到树林,聆听沙沙响的树叶,最后来到美丽校园,小朋友们在风姐姐的旅途中感受到新奇,快乐与趣味,其次小朋友们用手指画出风姐姐的歌声旋律线条,感受风姐姐动听的歌声,用小嘴巴模仿风姐姐的歌唱,在唱游的过程中甚至可以用身边的物品模仿小浪花“哗啦哗啦”的声音,也可以用纸或者其他物品模仿小军鼓的节奏,最后还可以邀请小伙伴来表演自己喜欢的角色等等,童趣十足,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了唱游教学“乐中学,学中乐”的特点。不仅能够满足低段学生爱唱爱游的天性,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孩子们在唱游中学习道理,启发思维活动。在游的过程中锻炼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灵敏度、韵律感以及表现力和观察力等。并且能在“游”的过程中完成各项学习的内容,使得课程目标得以实现。
趣味唱游学习任务中的内容要求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这里的表现一方面可以是随歌曲表演,另一方面也可以是随器乐曲表演。在乐谱识读方面,提出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基本唱名及常见音乐记号,模唱简单旋律的学习内容。为了凸显对中华音乐文化的学习,在节奏学习方面,可以溶入中国“锣鼓经”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从小就熟悉中国民族音乐的语言。
二、趣味唱游意义深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唱游活动的教学目的是以发展儿童音乐能力为主,是通过具有游戏倾向的音乐活动来进行的。它是以音乐的素质训练为基础,以唱为主,以游为辅的综合训练,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素质能力(即音乐听觉、感受力、节奏感、表现力、创造力等)和非音乐素质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意志力、情感、表演、自信心、合作精神等)的培养。
(一)趣味唱游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
音乐游戏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使学生通过各种有趣的音乐活动(如模拟发声、律动表演、趣味导入、节奏音程训练等),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通过模唱歌曲、自编表演动作,培养学生独立学歌的能力及对歌曲的理解、感受、编创、表现能力,使他们能在课堂上的表演变得活灵活现,能用各种动作、表情演绎音乐作品的情感世界,增强歌曲演唱的感染力。同时,在有组织或随机的游戏活动中,增进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二)趣味唱游影响深远,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教师以唱游活动为教学手段,发挥音乐的整体教育功能,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而且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活动,能激发起对音乐学习的强烈兴趣。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厚,学习的热情也就越高涨,学生的想象力也就更丰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也就更强。另外,通过激励、比赛等游戏活动,也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
三、趣味唱游教学的“三结合”方法
唱游教学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玩儿游戏,是有组织的教学活动,目的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让低年段的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基础的音
乐知识、掌握基本歌唱技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组织建立好有序的课堂秩序的同时,要根据唱游教学所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协调一致。
(一)“唱”“游”结合,在游戏中学习
比方说,有一些书本里的歌曲,孩子们在幼儿园或者在平时生活中就接触过,并且有些基本上已经掌握会唱了。那这样的歌曲教学可以以“游”为主要过程。让学生们在“游”的过程中提高“唱”的技能。由于孩子们受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等各方面的限制,自己创编的动作可能各不相同,或者不慎协调。教师应当适时地抓住机会,给予引导。或者用商量的语气与之讨论,并固定下动作。总之,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唱歌及游戏活动的同时,熟悉唱游课的一些基本常规要求,从而养成唱游课的学习习惯。
(二)“静”“动”结合,在律动中感受
低段的学生们更善于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说”不如让他们用动作来“做”。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用肢体语言表达更符合音乐的特性。比如《大鼓和小鼓》这首歌曲。让孩子们模拟大鼓和小鼓的演奏方法。通过肢体动作直观的感受大鼓和小鼓的力度。他们自己就会说,大鼓要敲的用力,声音闷闷的 ; 小鼓比较轻,声音嗵嗵嗵的。但是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控制好“动”的尺度,与“静”态教学相结合。也就是第一点提到的“游”中“唱”的常规要求要做到。这样才能使课堂既生动活泼,又不失秩序。
古语云,“乐者,心之动也。”这就是说,音乐是内心活动的表现。唱游课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他们的动脑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三)“境”“技”结合,在情境中体悟
“身临其境”不管对于哪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享受。特别是低段的学生,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又超级喜欢听故事。根据乐曲的内容创造相对应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身临其境的感受,比一味地说教会更有效果。也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身临其境的同时,可以根据乐曲具体的“技能”要求,做相应的设计,通过情境的创设解决歌曲的演唱技巧等。
四:结语
作为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唱游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知、对韵律的感受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会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所以唱游教学中“唱”应当是占主导地位的,“游”则是一种辅助手段,不可主次颠倒。
参考文献
[1] 刘雅欣 . 低年级唱游课教学模式初探 [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8(4):55- 56.
[2] 吴绍琼. 低年级唱游课[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7(3).
[3] 董贝贝 . 趣意盎然 - - 浅谈低年级音乐课堂的趣味教学 [J]. 新课程学习 ( 基础教育 ), 2014, 000(002):112- 113.
[4] 师蕊.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趣味教学的开展[J]. 考试周刊, 2019, 000(092):150- 151.
[5] 林云霏. 小学音乐课堂中趣味教学的开展研究[J].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 2019, 000(01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