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藏族吉祥图案在小学美术剪纸校本课程中的创新实践

作者

黄巧玲

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城区第一完全小学 627150

一、引言

藏族吉祥图案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视觉符号体系,广泛应用于服饰、建筑、宗教器物等领域。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功能,更蕴含着祈福、辟邪等文化寓意。然而,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这些传统图案的教学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白玉县城区第一完全小学通过开发以藏族吉祥图案为核心的剪纸校本课程,探索了一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相结合的新路径。本文将从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成果评价等方面,系统阐述这一创新实践。

二、藏族吉祥图案的文化与教育价值

1. 文化内涵解析

藏族吉祥图案种类繁多,例如著名的“吉祥八宝”(包括宝伞、金鱼、宝瓶等)、“和气四瑞”(由大象、猴子、山兔、羊角鸡组成)、以及“六长寿”等,每一种图案都蕴含着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以“和气四瑞为例,它通过讲述动物之间相互帮助的故事,传递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理念,这种理念不仅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些图案的线条构成、对称布局与剪纸艺术的技法要求高度契合,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天然的文化资源。

2. 美育价值挖掘

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吉祥图案的教学不仅限于图案本身的美学价值,它还具有多重的教育价值:

审美培养:图案的对称性、节奏感以及色彩搭配等元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形式美感认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文化理解:通过解读图案背后的寓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藏族的生态观、价值观以及历史传统,从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创新思维: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不仅能够保留和传承文化精髓,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进行艺术创新。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课程实施之前,只有 12% 的学生能够说出三种以上的吉祥图案的寓意,这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传承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在教育中加强文化内涵教育的必要性。

三、课程设计与教学创新

1. 分层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设计三级教学框架:

感知阶段(低年级):

以简单对称图案(如 " 十 " 字纹、日月符号)为载体,通过 " 对折剪纸 " 技法完成作品。例如在《吉祥八宝初识》课中,学生用折剪法制作宝瓶轮廓,再用刻刀添加水滴纹装饰。

理解阶段(中年级):

引入组合图案(如 " 六长寿 "),结合文化故事讲解。在《森林里的长者》一课中,学生先聆听 " 六长寿 " 的传说,再分组用拼贴剪纸表现不同动物特征。

创作阶段(高年级):

开展主题性创作,如设计《新时代吉祥图案》。学生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元素(如高铁、生态建筑)结合,用阴刻阳刻交替技法完成系列作品。

2. 跨学科教学策略与德育融合:

在《和气四瑞》教学中,通过剪纸创作与角色扮演,引导学生理解团结互助的价值观。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每个角色在团队中的作用和责任。

与数学整合:

分析图案的几何构成(如曼陀罗的轴对称),用数学语言描述剪纸步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剪纸图案中的几何元素,如对称轴、旋转对称等,并让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剪纸的步骤,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双语教学实践:

用藏汉双语标注图案名称,既保护母语又促进文化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藏汉双语来标注各种图案的名称,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图案,还能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母语的魅力,从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学实践案例

案例1:《转动吧,吉祥轮》

文化背景:

吉祥轮(金法轮)象征佛法不息,其放射状结构适合剪纸表现。教学过程:

文化导入:观看法轮转动视频,讨论" 轮回" 的生态寓意;

技法突破:用圆规分8 等份,学习弧线剪刻技巧;

创新延伸:在轮心添加学生自创的环保主题小图案。

成果亮点:

有学生将轮叶剪成风力发电机造型,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对话。

案例2:《可穿戴的吉祥》

项目式学习:

学生调研传统服饰图案,设计剪纸纹样并转印到帆布包上。

技术融合:

使用安全型电烙铁对剪纸进行镂空烫印,提升作品实用性。

五、实践成效与反思

1. 多维成果呈现学生作品:

在本次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累计创作了超过 300 件精美的吉祥图案剪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学生们在艺术创作上的才华,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其中,有 42 件优秀作品因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被荣幸地选中,参加了州县级别的艺术展览,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文化认知:

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教育和实践活动,学生们对吉祥图案背后的文化寓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测数据表明,有高达 85% 的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解释出 5 种以上的图案寓意,这一比例较之前的学习阶段提升了惊人的 73%。这不仅证明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也反映了学生们在文化认知方面的显著进步。

教师成长: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们也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他们开发了一套《吉祥图案剪纸教学指南》,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文化解读、技法示范以及创意评价三个主要环节。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2. 深度反思文化真实性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对吉祥图案的理解上还停留在表面的视觉模仿阶段,缺乏对图案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把握。为了改进这一问题,我们计划增加田野调查的环节,组织学生深入民间,采访和学习于民间艺人,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吉祥图案背后的文化故事和历史传承。

技术瓶颈:

在剪纸技术方面,我们遇到了一些挑战,尤其是对于一些结构复杂、细节精细的图案(例如“金翅鸟”图案),学生们在剪纸过程中的成功率相对较低。为了解决这一技术瓶颈,我们计划引入激光雕刻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以提高剪纸作品的完成度和质量。同时,我们也会保留手工剪纸环节,以确保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和掌握传统剪纸技艺。

六、结论与展望

藏族吉祥图案剪纸课程通过文化浸润与艺术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了 " 技 "" 艺 "" 道 " 的统一。未来可向三个方向延伸:数字化开发:建立 AR 图案库,扫描剪纸即可呈现动态文化解说;社区联动:与当地手工艺合作社合作开发文创产品;评价体系完善:构建包含文化理解、创意表现、技术水平的多元评价量表。这种 " 以纹载道,以剪传情 " 的教学模式,为民族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教育范式。

参考文献

[1] 金佳竹 . 传承非遗,“节气”走进小学美术课堂 [J]. 文理 导航 ( 下旬 ), 2024, (11): 40-42.

[2] 边晓宁 . 创意实践视域下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 [J]. 新教育 , 2024, (29): 31-32.

[3] 刘婷 . 剪韵传承之“美”——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探析 [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 2024, (15): 52-54.

[4] 王雅宁 , 蔡晨越 . 非遗浦城剪纸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思考与实践 [J]. 武夷学院学报 , 2024, 43 (04): 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