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小古文诵读的应用困境与优化研究
包艳花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第一小学016200
引言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重要的人文课程,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法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为其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进一步凸显了该课程的价值,即通过知识、能力与态度的综合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与健全的人格。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教学方式的选择中,如何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成为重要命题。小古文作为古代文言文的简化形式,语言简练,内涵丰富,往往包含深刻的道德哲理与规范性要求,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因此,将小古文引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能够增强课堂的文化厚度,也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品格养成。然而,由于小古文语言古奥、表达方式与现代语言差异较大,导致小学生在理解与运用中存在一定障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容易陷入单纯背诵和机械讲解的困境。本文从现实问题出发,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小古文诵读的应用困境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小古文诵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价值定位
小古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引入具有多重价值。首先,小古文以简练语言传达深刻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理念,如《弟子规》《三字经》中对孝悌、礼让、诚信的强调,这些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高度契合,能够帮助学生在诵读中自然接受道德熏陶。其次,小古文蕴含的法治精神对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公民责任感具有积极作用。例如“礼之用,和为贵”等理念体现了社会秩序的和谐原则,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法治与道德的关系。再次,诵读小古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与思维品质,提升其记忆力、理解力与审美能力。这种跨学科价值的实现,有利于推动课程整体目标的落实。因此,小古文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是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小古文诵读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在具体实践中,小古文诵读的应用仍然存在诸多限制。其一,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小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古文的词汇与句式难以完全理解,往往停留在表层记忆而无法深入体会内涵,导致诵读流于形式。其二,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部分小古文内容涉及古代社会情境,与当代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差距较大,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代入感与共鸣,难以真正将道德理念内化为行为习惯。其三,教学方式单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背诵与讲解,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与互动性,使课堂氛围缺乏活力,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四,评价机制不完善。目前对小古文诵读的评价多以记忆准确性为标准,缺乏对理解、运用和价值认同的综合评价,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教育目标难以全面实现。这些困境制约了小古文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价值的发挥,需要通过优化策略予以破解。
三、优化小古文诵读在课程应用中的路径
要充分发挥小古文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育功能,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第一,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贴近现实的教学情境,使小古文中的理念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例如在讲授“孝悌”主题时,可以结合学生与父母互动的实例,帮助其理解古文中的孝道思想。第二,强调诵读与理解结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诵读的节奏与韵律感,又要通过语言解释、情境演绎和讨论互动,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从而实现由“会背”到“会用”的转变。第三,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小古文诵读与故事讲述、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形式结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同时借助信息技术,通过视频、动画等方式辅助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第四,加强跨学科融合。小古文诵读不仅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使用,还可以与语文课程、音乐课程等结合,实现学科间的联动,拓宽学生理解和应用的空间。第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不应仅停留在背诵的准确性上,而应从理解深度、应用能力和价值认同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与价值观内化。
四、教师在小古文诵读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在小古文诵读的优化路径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至关重要。教师不应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价值观形成的促进者。首先,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古文教学能力,能够深入解读小古文内容,并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进行合理取舍与延伸。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启发式提问、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对古文内涵的理解与认同。再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手段,打破单一讲解的局限,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最后,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与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在诵读中实现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的内化。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也为小古文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可持续应用提供了保障。
五、结论
小古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引入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能够通过凝练的语言与深刻的思想,为学生提供道德养成与法治启蒙的资源。然而,由于理解难度、内容脱节、教学方式单一和评价不完善等问题,小古文诵读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困境。本文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出发,提出了通过情境创设、理解引导、多元化方法、跨学科融合和科学评价等途径优化小古文诵读教学的策略,并强调了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性。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进一步探索小古文与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注重创新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推动小古文诵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莉. 从“课程资源”到“儿童经验”的微社会课堂层级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新样态 [J]. 生活教育 ,2024,(36):91-94.
2. 李自凤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大单元教学探析 [J]. 成才 ,2024,(24):88-89.3. 黄颖欣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路径 [J]. 中小学班主任 ,2024,(S2):5-6.4. 顾丹蕾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培 养 [J]. 求 知 导 刊 ,2024,(34):113-115.DOI:10.14161/j.cnki.qzdk.2024.3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