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土地配置行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梅馨宇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蚌埠 233000
一、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第一,丰富土地经济理论。传统土地经济理论多聚焦于土地的市场供需与价格机制,对地方政府这一关键主体的配置行为研究不足。本研究深入剖析地方政府土地配置的决策逻辑、行为模式及其影响,能拓展土地经济理论边界,完善土地资源配置理论体系。第二,深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经济高质量发展涵盖创新、协调、绿色等多维度内涵。探讨地方政府土地配置行为如何作用于这些维度,有助于揭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为构建系统、科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提供新视角。
(二)现实意义
一是可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明确地方政府土地配置行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可引导地方政府摒弃粗放式配置方式,依据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规划,科学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研究有助于地方政府了解土地配置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通过优化土地供给结构,支持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二、地方政府土地配置行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
(一)结构适配:优化土地要素配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演进,而土地要素的部门间分配直接决定了产业发展的空间基础。地方政府通过规划调整与用途管制,引导土地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效领域倾斜。同时,地方政府通过差异化供地政策平衡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这种“双轨并行”的配置模式,既保障了传统产业稳定就业与税收,又为新兴产业培育提供了缓冲期,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梯度升级。
(二)市场效率:破除行政垄断,激发要素流动活力
地方政府土地配置行为的市场化程度,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活力。传统模式下,地方政府通过“协议出让”“低价招商”等方式干预土地市场,导致资源错配与低效利用 [1]。例如,某西部省份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比例长期超过 40% ,但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土地财政对创新要素的挤出效应。而市场化改革通过“招拍挂”出让、跨区域指标交易等机制,打破了行政垄断,提升了要素流动性。
(三)制度创新:重构生产关系,释放新质生产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与之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而土地制度作为基础性安排,其创新对生产力释放具有决定性作用。地方政府通过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等制度设计,匹配战略性产业生命周期,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此外,地方政府还通过土地制度与财税、金融政策的协同,构建支持创新的制度环境。如部分城市将土地增值收益的一部分反哺于产业创新基金,形成“土地开发—资金回笼—技术攻关—产业升级”的闭环[2],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三、地方政府土地配置行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土地作为基础性生产要素,其配置行为深刻影响着经济结构、增长动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地方政府作为土地资源配置的核心主体,通过优化规划引领、创新供应模式、强化市场调节,能够有效破解土地资源约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强化规划引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国土空间规划是土地配置的“纲领性文件”。地方政府需以“多规合一”为抓手,构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的传导体系,确保土地利用与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城乡发展深度融合。例如,贵州省以“三区三线”划定为底线,将耕地保有量、生态保护红线等约束性指标逐级分解,并通过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全省开发保护格局,为“六大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落地提供空间支撑。同时,地方政府应注重规划的动态调整,结合区域发展需求,滚动编制详细规划,如河南省在详细规划中明确综合容积率、分用途建筑规模等指标,引导土地集约复合利用,避免资源错配。
(二)创新供应模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传统“一刀切”的土地供应方式已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地方政府需灵活运用弹性年期、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模式,降低企业用地门槛。如宣城市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将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指标纳入出让条件,2025 年累计出让工业用地 80 宗,全部实现“拿地即开工”[3]。此外,产业链供地模式通过整体规划、分宗供应,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如贵州省支持开发区建设可租可售的高标准厂房,头部企业及其上下游配套项目可选择适宜方式拿地,形成“链主企业 + 配套企业”的集群效应,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三)强化市场调节,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需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应完善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推广“预告登记转让”等灵活方式,允许未完成开发投资 25% 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激活存量土地市场。例如,云南省通过“七彩云南·智选地”招商云平台,汇聚土地管理要素,推动惠企政策直达企业,破解“政府存量土地闲置、企业找地难”的矛盾 。同时,地方政府需严格“净地”供应标准,确保拟出让宗地权属清晰、规划条件明确,避免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土地闲置。如河南省要求拟供土地必须纳入土地储备库,并完成考古调查、土壤污染治理等前置工作,为项目落地提供“即供即用”的保障。
四、结语
地方政府土地配置行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本质上是生产要素重构与生产关系调整的互动过程。通过优化结构适配、提升市场效率、推动制度创新与促进区域协同,地方政府能够打破传统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平衡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构建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续的土地资源配置体系,以支撑我国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
参考文献:
[1] 严金明 . 创新配置土地要素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J]. 中国土地 ,2025,(01):1.
[2] 王健 , 彭山桂 , 冯雨豪 , 杨一鸣 , 吴群 . 地方政府建设用地配置策略对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 [J]. 资源科学 ,2023,45(06):1153-1167.
[3] 曹伟 .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J]. 审计观察 ,2020,(05):72-75.
[4] 刊评 . 竞争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8,31(05):1.
作者简介:梅馨宇(2006–),男,汉族,安徽省合肥市人,本科生,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财政学专业。
基金项目: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地方政府土地配置行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 2014—2024 年土地微观交易数据的分析》;项目编号:S20251037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