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郑耀东
南京市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 211100
小学体育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它在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传统的小学体育课程设计大多着重于运动技能的传授以及体能锻炼,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固定,很难完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欲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跨学科整合这一概念慢慢变成热门话题。跨学科教学提倡冲破学科界限,把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巧妙地融合起来,从而给学生营造出多种化又综合的学习环境。把跨学科的思想引入到小学体育课堂当中,既可改善课程内容架构,又能切实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而达成其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跨学科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育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课程设计偏重于技能传授,呈现出明显的规范化特征。具体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常常采用示范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机械模仿练习。这种单向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身心俱疲的感觉,进而影响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参与的积极性。当前的教学体系过于重视技术动作的准确度和达标要求,却忽略了对学生运动兴趣、意志品质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很难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例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体育教材例如,一些专项教学环节里,教师往往过于强调动作规范性与完成效果,对学生的感情体验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程度明显不够。
(二)跨学科教学认知不足
当下小学体育教师对于跨学科教育的认知程度比较低,有些教师把跨学科教育简单当作体能训练,没有认识到它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虽然有个别教师已经认识到跨学科教学的意义,但是由于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操作指导,在实际教学时无法做到多领域知识的有机融合。从学校角度来讲,相关支持政策还没有形成,资源配置方面有明显的不足,这些情况共同限制了跨学科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课程里的深入推行。
(三)教学资源整合困难
跨学科教学整合的根本在于达成多学科资源的协同优化调配,不过这种整合受到学科壁垒,资源分散等诸多因素制约,碰到不少现实难题。由于体育学科同其他领域在教育目的,内容架构以及执行手段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别,创建起科学的联结机制来推动各学科深入融合便成了急需破解的重要问题。把音乐元素加入到体育课程当中时,必须全方位考虑它与运动节奏的配合情况,风格特点同肢体表现的契合程度,并依靠音乐塑造积极的学习气氛,这给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新的考验。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跨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体育教育里,跨学科整合教学模式因为自身独特之处,给学生供应了多种化学习道路,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传统的体育教学大多着重于技术技能方面的训练,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跨学科教学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既扩展了学生的认识维度,又明显加强了参与热情。在美术和体育结合的教学实际当中,学生依靠绘画来表现运动过程中的感情体会以及主观感受,这种新的做法冲破了传统体育课程的限制,推动了身心发展的协调进步。 把体育活动同艺术创作结合起来,就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跨学科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课程中的应用,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开辟了宽广的天地。此模式借助多学科知识体系以及核心技能的整合,在复杂情境中推动学生开展系统性分析与问题解决活动。这种跨学科思维训练有益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且明显加强了知识迁移与实践应用能力。就体育与数学相融合的教学实践而言,学生要采用几何测量,数据分析以及逻辑推理等方法来完成运动场地面积的计算,速度评判并解读相关数据等任务进而达成学科知识的深度整合与实际应用。 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仅要有体育的技能去进行,而且还要去灵活的应用数学的知识,让数学与体育的理论和实践能够很好的相融合。这样的活动也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锻炼自己的数学应用实践的能力,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体育方面的知识。在这样的一种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体育方面的事情。
(三)促进学科融合发展
跨学科教学模式可看作是学科间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它实际上是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促使体育教育同各种知识领域实现深度交融。当下的教育体系里,各个学科大多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缺少系统的交叉整合机制。跨学科教学提倡师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探寻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更新颖的范式,体育教育可以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理念以及理论成果,改良课程设计,充实教学手段。把语文教育里的叙事艺术,韵律表现带入体育课堂,凭借动人的故事讲述或者朗朗上口的诗词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解决体育学习时碰到的抽象概念难以理解的难题。 采用体育故事讲述,诗歌诵读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益于学生深刻体会体育运动独有的价值与精神内涵,进而有效地调动投身于体育学习的热情。其他学科也可仿效体育领域的革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类似元素来优化教育成果。在历史课堂里,通过剖析古代体育项目的演进进程,可助力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在地理课程当中,则可以联系地域特色的体育活动,促使学生探寻自然环境给体育行为带来的影响机制。如此一来便既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协同作用,又为学生构筑起更为系统化而且丰富化的知识架构。
(四)适应教育改革需求
教育改革持续深入之时,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跨学科教学模式与这一目标十分契合,给小学体育课程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给予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传统体育教学常常侧重于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培育,但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方面存在欠缺。跨学科教学更多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积极参加,深入探究,有效地加强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种模式之下,学生要应对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在自学和交流之中寻找解决办法,从而达成知识整合和能力提高的目的。 此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而且对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明显的推动效果。跨学科教学依靠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从系统化的角度去剖析问题并应对现实挑战,以此来全方位地提升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跨学科项目,学生能深刻认识各个学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功能意义以及核心价值,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进而塑造起科学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积极的社会态度。把跨学科教学理念渗透到小学体育课程当中,既符合当下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又利于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状况,给学生的全面成长给予强有力的支撑。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与实践
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按照跨学科整合理念来,促使体育核心素养同各学科领域深度融合。传统体育教育偏重于体能发展(速度,耐力等)但其内涵需向更多维度,更多样化方向拓展。例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田径》课例如,在技术技能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可以巧妙地融合数学相关知识点,通过引导学生去丈量跑步轨迹,算出运动时长之类的活动,在实际操作当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做到跨学科协同育人。而且,德育功能的培育也颇为关键,体能训练期间,学生会碰到体能极限引发的心理难题,这有益于塑造学生的坚韧意志品质,还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小组制体育活动(接力赛)给学生搭建起协作互动的实践舞台,很好地推动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这种多方面教学方式冲破了传统体育课程单向传递的局限性,把体育教育变成推进知识累积,价值塑造以及综合素养改进的主要途径。在此框架之下,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体育实践活动做到身心共同成长,从而为终身学习和社会适应形成稳固根基。
(二)教学内容整合创新
跨学科教学的关键所在是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这是它最本质的特点。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和引导者,要有很强的学科关联意识,要深入探究体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通过恰当的途径把相关知识系统地融入到体育课程当中。在篮球技术教学环节里,加入物理学科的理论框架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对篮球投篮动作中的动能转化机制,运动轨迹等科学原理加以剖析,既能帮助学生全方位掌握篮球运动的本质特性,又能激起探究的兴趣,进而加深对运动技能的认识和领悟。 从历史学角度来考察篮球运动的产生及其发展路径,可以加深学生对体育文化认识上的理解,并且深入探究其中包含的文化含义。篮球作为竞技体育的关键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在体育课的预备阶段以及恢复部分,融入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有益于形成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利用音乐节奏去调整学生的生理节律,凭借舞蹈动作加强课堂互动效果,促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参加体育活动,从而激发内在动力,促使体育教育同美育相融合。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创新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践为跨学科教育的推进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撑。教师应当按照课程特点及学生个体差异来谨慎挑选合适教学手段。项目式学习是推动跨学科整合的关键途径,它促使学生围绕体育主题成立小组,共同承担起综合性跨学科学习任务。在此期间,学生要综合运用体育技能,数据分析以及艺术创作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在规划一次体育赛事的时候,学生既要依靠体育理论来制订比赛规则并安排场地布局,也要凭借数学工具来做成本核算和时间管理,还要用视觉设计去完成宣传材料的制作,像做海报或者设计奖杯创意之类的。 本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协作能力,还要利用实践情境加深对所学知识体系里各个要素之间联系及其功能价值的认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和创新意识。例如游泳技能课程例如,在讲解有关流体力学的原理,像浮力,阻力之类的时候,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那些物理概念和技术动作之间的联系机制。通过亲身实践,仔细观察,全面分析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可以自己搭建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水平。这样就能为可持续发展给予有力支持。
(四)教学评价综合创新
跨学科融合教育理念之下,构建起系统化又多种类的教学评价体系变得十分关键。传统体育课的评价大多围绕运动技能和体能发展展开,跨学科教学模式则要求拓宽评价视野,包含更多内容领域。在注重学生运动表现时,诸如技术是否规范,动作是否精准,身体素质如何等等,也要全面考察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批判性思维水平以及团队协作等非学术性素养。特别是体育同科学结合的教学活动当中,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放在核心位置,不能只是单纯地做技术表演或者掌握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推动学生各方面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本研究关注的是学生在项目实践里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水平以及团队协作素养这三个核心要素,通过评价在选题策划,方案设计,数据采集与分析,成果呈现这些方面的主动性表现,而且着重观察产生独特见解和原创性思路的过程,深入剖析学生在小组合作期间所展现出的沟通协调能力,任务分配效率以及同伴互助行为的质量特点。
四、结束语
小学体育教育里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革新与操作,既是教育改革的重点走向,也是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短处及同现代教育观念之间矛盾的剖析,可以找到跨学科教学在唤起学生学习兴致,推进综合素质培育,加强学科协同作用以及符合教育现代化转型需求等方面有着明显好处。在实际操作时要着重围绕教学目的设定,课程内容整合,教学办法更新,评价体系创建,教师专业成长,资源调配改良,家校协作机制完善这些关键部分,制订并执行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进而促使跨学科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范畴得到深化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赟 .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向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3,38(01):1-9+17.
[2] 邹 明 晖 . 小 学 语 文 跨 学 科 教 学 实 践 研 究 [J]. 教 育学 ,2024,41(03):34-38.
[3] 赵振帮 . 小学体育教学中跨学科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J]. 教育学 ,2024,41(06):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