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研究
朱磊
重庆理工职业学院 重庆市 400000
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大学思政教育中,不仅能够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升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还能帮助学生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当前大学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渗透方式单一、与思政课程融合度不高、缺乏系统性等。因此,深入研究大学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大学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1.1 传统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素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包含着大量关于道德修养、家国情怀、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思想理念。例如,“仁爱”“诚信”“礼义廉耻” 等道德规范,与思政教育中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能够为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生动的范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担当意识,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素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 的思想,对于引导学生树立和谐的社会观和生态观具有积极意义。这些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能够让思政教育摆脱空洞的说教,变得更加具体、生动、有血有肉。
1.2 思政教育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重要平台
大学思政教育是面向青年学生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特点。通过思政教育这个平台,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中得到传承和弘扬。思政教育注重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和塑造,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区分其中的精华与糟粕,避免在文化传承中出现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的极端态度。同时,思政教育还可以结合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3 二者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
大学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也在于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无论是传统文化倡导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思政教育强调的个人修养与社会贡献相结合,都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这种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为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渗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大学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面临的问题
2.1 渗透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当前,大学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较为单一,大多局限于在课堂上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或组织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传统节日庆祝等。这种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许多教师在渗透过程中,只是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附加内容进行讲解,没有与思政教育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导致传统文化的渗透流于形式。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信息获取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传统文化渗透在利用新媒体技术方面还较为滞后,缺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方式。
2.2 与思政课程融合度不高,缺乏系统性
在大学思政课程体系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分散在各个课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系统的安排。不同课程之间对传统文化的讲解缺乏衔接和呼应,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呈现碎片化状态。一些思政课程虽然涉及到传统文化,但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内容的内在联系,无法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同时,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方面也存在不足,缺乏专门的教材、师资和教学资源库,影响了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渗透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2.3 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足,渗透能力有限
教师是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渗透的关键实施者,其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渗透能力直接影响渗透效果。当前,部分大学思政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准确、生动地讲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缺乏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方法和技巧,导致渗透过程生硬、牵强,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此外,高校对思政教师的传统文化培训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和平台,也制约了教师渗透能力的提升。
3 大学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的路径
3.1 创新渗透方式,丰富教学形式
利用新媒体技术,借助互联网、手机 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制作传统文化相关的微课、短视频、动漫等教学资源,将传统文化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开展线上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主题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馆、历史古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绘画、传统手工艺制作、戏曲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文化下乡等活动,将传统文化中的爱心、奉献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思政课堂教学中,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案例,如历史人物的道德故事、传统典籍中的思想精华等,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提升思想认识。
3.2 加强课程融合,构建系统的渗透体系
在思政课程体系中,增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或模块,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 等,系统讲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同时,在现有思政课程中,如《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将传统文化知识有机融入教学环节。组织专家学者编写融合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将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与思政教育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整合,形成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教学内容体系。教材编写要注重时代性和针对性,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使传统文化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整合高校、社会等各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建立包含文献资料、图片影像、案例分析等在内的思政教育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
3.3 提升教师素养,增强渗透能力
高校应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参加传统文化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辅导,帮助教师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同时,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交流传统文化渗透的经验和方法,共同提高渗透能力。支持思政教师围绕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开展课题研究,深入探索二者的内在联系和渗透路径,形成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组建由思政教师、传统文化专家、行业学者等组成的教学团队,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参与思政课程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和研究,提升教学质量。
4 结束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大学思政教育中,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还面临着渗透方式单一、与课程融合度不高、教师素养不足、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通过创新渗透方式、加强课程融合、提升教师素养、引导学生认知等路径,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洪牧 . 冯君 . 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 [J] 未来与发展,2018(001):72-74.
[2] 张师师 . 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历经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08):56-61.
[3] 苗纯娇 . 探讨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J] 思想政治研究,2020(006):211-212.